翻開中國民族畫院院長王林旭的【超象】畫集,熾熱的色彩、狂亂的點線、流動的圖景撲面而來。這位曾以古典墨竹聞名的中國畫家,以現代西方藝術的抽象演繹,向世界展現了一幅白山黑水、梅韻竹致之外的中國水墨。 『如何發展國畫、創新國畫,讓世界得以充分領略中國文化之美?』 從事對外交流23年,曾在50多個國家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舉辦個人畫展的王林旭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經過有形『墨竹』到無形『超象』的數十年探索,王林旭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讓中國畫講出『世界語』,讓世界感知中國文化。 挑戰・探索 面對席捲世界的文化熱潮,曾創造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尤其在經歷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後,中國人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全球化時代,強大的文化等同於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建設文化強國已成爲中華民族追求自強的必然選擇。 『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斷言發人深省。近十年來,中國在不斷累積商品順差的同時,也承受著『文化赤字』的壓力,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對世界的影響力與其自身內涵和厚度相比還有相當距離。 有感於此,成名於墨竹寫意的王林旭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超象』探索。他說:『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藝術經久不衰,在世界獨樹一幟,並一直伴隨著中國文明和社會的發展。而「超象」作爲一種現代藝術,則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是在新的時期進行文化思考的結果。』 『墨竹有形,是中華文化根源所在,象徵著風骨氣節;而「超象」沒有線條,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形式。』正是在看似隨意的塗鴉之間,王林旭以『世界共同點』――自然和社會發展爲主題,運用符合國際化趨勢的繪畫方式――雜亂無序的潑灑點漏、複雜斑斕的色彩鋪陳,找到了一種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包容・創新 中國五千年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國理應對新世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它爲什麼能夠如此長壽、如此富有活力?其根源在於它的與時俱進:它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營養豐富自己,它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是包容而不是排他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差異造就了不同文明獨特的魅力,讓世界變得多元和豐富。在這片絢麗的風景中,中國的身影不可或缺。 何謂創新?它是科技領域的奇思妙想,是另類商業經營模式的橫空出世,也是文學、藝術和思想潮流的另闢蹊徑。 在王林旭的『超象』藝術中,沙塵暴、海嘯、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隨處可見,形式則是天馬行空、無所拘束――畫家以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包容與創新的理解。 他選擇世界共同關注的大自然作爲創作對象。『我希望藉此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全球70億居民共同關注一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世界,一個和平的世界;讓世人明白我們應該愛惜什麼,保護什麼……這就是藝術的共享。』 他採用創新的自由手法進行藝術的表達。『我不一定能讓人看懂我畫的是什麼,但我希望讓他們懂得畫中真義。這不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種思想層面的體現。這樣就避開了線條之分,形成一種共同的視覺,讓世界各地的人產生共鳴。』 民族・世界 在法國,許多人至今仍對2003―2004年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津津樂道,從香榭麗舍大街的盛裝遊行,到艾菲爾鐵塔首次爲中國春節換上『紅裝』,370多場活動讓法國乃至歐洲民眾領略了一個古老、多彩、現代的中國,同時對這個遙遠的國度產生了一份具象的親切感。 近年來,『中國國家年』、『中國文化年』等活動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俄羅斯到西班牙,從澳大利亞到義大利,數以千計的音樂家、舞蹈家、設計師、科研工作者跨越重洋,只爲赴一場文化的盛會。那一次次精彩的對話,那一回回激情的碰撞,爲世界帶來多少驚喜與讚嘆,又留下多少美麗的回憶…… 在王林旭看來,正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才令全世界爲之傾倒,而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亦當以民族文化爲立足之本。 唐【詩品】曾言:超以象外,得其寰中。【道德經】亦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林旭說:『「超象」的根源是中華文化,體現的是自然觀思想,再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因此爲世界所接受。不管用什麼表述方式、繪畫語言,我的根與本都是中國畫的元素。而「超象」藝術也從未脫離中國的筆、墨、宣紙等原料。』 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抽象藝術的互補與交融,爲『超象』藝術贏得了國內外人士的欣賞與讚譽。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將王林旭稱爲『世界的畫家』,因爲他使『東方藝術和世界進行了心靈的溝通』。 機遇・奮起 生旦淨丑,唱不完華夏文明千般韻味;筆墨紙硯,寫不盡炎黃子孫燦爛文明。五千年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成就了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輝煌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代以來,中國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此後百餘年幾經沉浮,華夏文明也在歷史的大潮中經歷著艱難的蛻變,然而中華文化的復興始終縈繞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頭。 改革開放使中國得以擺脫貧困,步入小康社會。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但如何讓世界接受並理解中國,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視。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它是心靈和情感的橋梁,比政治交流更加久遠,比經濟交流更加深刻。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系統謀劃文化發展戰略,開啟了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們不僅要發出中國聲音,更要讓世界讀懂中國文化。 『在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念恰逢其時。它爲中國文化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也給了文化人一個最好的發展機會。良好的契機,再加上開放的胸懷,藝術家的創造力就會發揮出來,中國的文化藝術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對此我充滿信心,』王林旭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