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昨天在北京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頒牌儀式,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王文章和部長助理高樹勛等有關領導向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等41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企業和單位授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在社會中的傳統文化,是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只有更緊密地融入生產和生活才能獲得持久的生機和活力。根據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文化部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即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爲核心,藉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爲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當前文化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文化部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工作,截至2011年3月底,各地共推薦了33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企業或單位。經過專家初評、逐項實地考察、評審委員會審議、公示等程序,文化部於 據悉,今年2月,文化部將制定印發【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概念、意義、原則、措施、工作機制等提出明確要求,爲科學開展生產性保護工作提供指導,並研究制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命名管理辦法】,加強對示範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指導和檢查,對保護傳承懈怠不力或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企業或單位,其示範基地標牌將予以撤銷,並向社會公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