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要走出新路,不只是需要『聯盟』,更需要立足教育規律之上的合作。CFP 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允許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以選拔那些不容易在高考中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2010年全國共有80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資格。起初,各高校通常是『單兵作戰』,根據本校特點自行命題考核。到2005年,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四所高校首次嘗試聯考,揭開了自主招生聯考的序幕。 『華約』、『北約』、『卓越』各有千秋 2006年『京城五校聯考』隊伍擴至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5所高校並聯手『作戰』至今。 2010年11月,『華約』、『北約』、『卓越』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聯盟相繼成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華約』是指由以清華大學為首的7所國內綜合性高校組成的自主招生聯盟,其最初的模型為2010年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招生部門共同策劃,並委託專業考試機構舉行自主選拔合作測試,實現招考分離的『五校聯考』。 『北約』聯盟成立於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蘇紅博士介紹說:『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聯盟各具特色,共同特點是:聯合初試、自主選拔。打破了各自為戰的局面,實現統一命題和閱卷,考試成績可以共享並互相承認,各高校根據各自的標準來進行錄取。』 『集團軍』,面臨重重現實問題 『五校同盟』至今保持其一貫低調態度,而『華約』、『北約』、『卓越』聯盟的相繼出現使2011年的自主招生選拔錄取『三分天下』的局面確立。三大聯盟一舉囊括國內29所知名高校,『集團軍』的實力不容小覷,『強強聯合』的陣容必定對優秀生源產生更大的吸引力。至於『組團』爭搶生源之說,不過是體現了高校『求賢若渴』的態度,並無過錯。若因為聯盟的成立讓學生陷入選擇困境,那麼只能希望學生保持定力,選擇到適合自己的高校。 除了吸引學生,自主招生聯盟的成立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為了減輕學生備考、赴考壓力。蘇紅說:『確切地講,自主招生聯盟是指高校在考試層面上的聯合,也就是採取了統一筆試來進行選拔,而且筆試只是選拔方式的一部分,有的高校還包括特色測試、面試等,這些還都是分開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試聯盟的出現的確能夠減輕學生應考的負擔,能夠實現一考多用的目的。有人說自主招生聯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這個結論有失偏頗。自主招生成立聯盟後,考生的壓力是比較大,但這不是成立聯盟所帶來的,是由該考試的高選拔性決定的。沒有成立聯盟之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可能更大。所以,可以確定的是聯盟成立的初衷是好的,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也值得肯定。』 然而,2011年末,專家紛紛預測三大聯盟將被取消,雖然教育部出面澄清傳言,『華約』、『北約』、『卓越』聯盟也表示:在2012年的自主招生中,依舊會延續聯考模式。但復旦大學、南開大學退出『北約』卻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主招生聯盟存在的現實問題。 蘇紅表示:『自主招生聯盟是自發組合成的,在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階段,這種組合、分散是很正常的。復旦、南開退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並且各不相同。這主要取決於兩所高校對聯盟招生成效的判斷,即聯盟能不能真正選拔出綜合素質高、有創新潛力和特長的學生。如果不能,且兩校又不願意加入到以此來爭搶生源的行列中,那麼退出是明智的選擇。作為自主招生來講,高校有權利自主選擇。』 由此可見,當前的聯考形式不能滿足每一個加盟大學對人才選拔的需要。這一方面反映出,自主招生聯盟在成立之初在『合作標準』方面缺乏精密考量。聯盟成員在招生方向上應該是具有共同點的,成員高校之間的差距也不應過大,就像專家所說:『自主招生的結盟與否,從深層次上反映了高校的辦學特色,尤其是人才培養理念。』 辦學特色的迥異與人才培養理念的不合自然會導致聯盟的分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單純以考試的形式能否真正選拔出人才,這仍是一個未知。蘇紅強調,『自主招生的主要目標是「要招收具有學科特長,以及全面發展且具有創新潛質的考生」,所以,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真正圍繞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來改進選拔方式。』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可以確定的是,自主招生聯盟的成立是有價值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探索高水平大學聯考的要求,這是理解當前自主招生聯盟的一個重要背景,也表明了其合理性和緊迫性。儘管這一探索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其導向是正確的,值得堅持。 那麼,關於聯盟的未來發展有兩個問題不得不提。一是如何聯盟,二是如何選拔。 對此,蘇紅表示:高校的聯盟首先應該避免盲目。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高校在選擇加入某個聯盟時不應以名氣、利益為考量標準,而應該主要考慮與聯盟成員是否具備相同的辦學特點及人才培養理念。以此為基礎,自主招生聯盟才能在各高校間充分發揮作用,為各高校選拔到適合的人才。 有不少人把『高校聯考』稱為『小高考』,認為那不過是高考的一種變形。在這樣的質疑聲中,高校聯盟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有專家認為:這要求自主招生的選拔要圍繞學科特長、綜合素質和創新潛質來做文章,要在考察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而不能採用與高考同質的方式來考察學生。 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既然將選擇學生的權力交給高校,那麼高校就應該將這種權利把握好,何必非要拘泥於考試這一種選拔形式呢?2011年底退出『北約』的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開展了『推優直選』和『自薦直通車』的選拔方式就是對傳統考試模式的突破與創新。對高校來說,通過自主招生選拔到適合本校的學生才是最終目的,而適合的學生需要每所高校創新出特殊形式進行選拔。 『路漫漫其修遠兮』!自主招生本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自主招生聯盟更是改革中的改革,其前途是光明的,可要真正達到每所高校對選拔人才的期待卻困難重重。希望高校能堅持正確的方向將高考改革之路走下去,造福於千千萬萬的中國學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