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紀錄片【王國維】:如詩如畫詮釋一代文化巨人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29 00:00|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477| 評論: 0|原作者: 蔡瀅|來自: 人民網

摘要:   由中央電視台和浙江省海寧市政府聯合攝製的15集大型文化紀錄片【王國維】2011年10月底開始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如詩的語言,精美的畫面,精彩的點評,向觀眾展示了國學大師王國維多舛的人生軌跡、堅韌的篤學精神 ...

  由中央電視台和浙江省海寧市政府聯合攝製的15集大型文化紀錄片【王國維】2011年10月底開始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如詩的語言,精美的畫面,精彩的點評,向觀眾展示了國學大師王國維多舛的人生軌跡、堅韌的篤學精神和輝煌的學術成就,尤其展現了他的戲曲藝術造詣和貢獻。

  王國維1877年出生在浙江海寧鹽官鎮,這座錢塘江畔的千年古城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無論是雨天的墨盒,風中的香爐,賣花聲里的長巷,風雪迷離的石板橋,都會在某個時間凝成一枕幽夢。王國維先生的念舊已近乎偏執;故鄉海寧山中的花,江岸上的牛馬,垂柳夾岩的清溪,村舍門前的飛燕草等等,無不如此牽人肚腸。如今,城郭如故,明月依舊,王國維的戲劇之魂又落在何方』,這樣的文字如一首悠揚雋永的詩和動聽的歌,詮釋著後學對一代文化巨人的理解。

  用情景復活人物性格

  總導演樓建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除了三張照片,一套文選,兩本傳記,我們能找到的王國維的資料,少之又少。』而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半年的拍攝製作,輾轉海寧、杭州、蘇州、天津、寧波、上海、北京和日本等地,採訪了20餘位專家學者,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立體飽滿的文學巨子。『老實如火腿般』的性格是世人對王國維的印象,第二集【少年懷遠】告訴觀眾其實這並不是王國維本來、唯一或最初的形象,年輕時的王國維不僅經常與好友聚會研學、踏青遊玩,而且與大多數同齡青年人一樣壯懷激烈、縱論四海。

  作爲總撰稿的曾凡華多次擔任電視劇編劇、大型紀錄片撰稿,他研讀了所有能找到的王國維的資料和文集之後才謹慎提筆。紀錄片以探尋1927年王國維自沉昆明湖之謎開篇,將先生50年短暫而坎坷的人生故事濃縮成200分鐘娓娓道來。爲了將先生的形象生動立體地展現,導演採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復活了『王國維』。觀眾可以跟隨作品一起追尋先生的足跡,漫步錢塘江畔,泛舟江南小鎮,信步蘇州園林,徘徊上海灘,遠赴扶桑避難,北上京城就職……無論是書齋里伏案著書,還是清華園講學論道,紫禁城南書房行走,昆明湖邊踟躕,導演根據倖存的照片還原的這個體形消瘦、長衫馬褂、戴著眼鏡、扎有長辮的成年王國維形象,外貌和神韻上都具有大師風範。扮演者盛偉說:『演王國維更注重內心的表白,而不僅僅是外表的相似。』

  作品根據史實豐富了人物性格,『復活』了童年和少年的王國維。童年的王國維每天除了在私塾學堂接受古板的傳統應試教育之外,晚上還要面臨父親王乃譽的嚴苛督導溫習功課,『每深夜不輟』, 經過名師嚴父八個寒暑的悉心教誨,王國維在16歲時即考取了秀才,走出海寧縣城到首府杭州參加鄉試。第一次來到杭城的他並不流連於湖光山色之中,而是拿出兒時積攢的壓歲錢,走進書店平生第一次購買了自己的書籍,一套與『時文繩墨』不搭界的『前四史』,並如饑似渴般地閱讀起來。【史記】敘事的宏闊、【漢書】議論之精當、【三國志】人物之鮮活,讓他如醉如痴。以至於他後來將此定爲他平生讀書的開端。或許正是因爲對考據、金石的熱情和興致以及對西學的嚮往,導致其後來科舉失利。之後王國維赴上海求職謀生,雖然只是在【時務報】館裡主職抄寫、校對等書記員的工作,但是能直接濡染新學之風尚,已經讓王國維深感欣慰,並有幸結識了其後學術上的提攜者和合作者羅振玉,開啟了長達30年的交往。導演用電視鏡頭告訴觀眾,雖然3歲喪母,父親嚴苛,童年王國維還是有活潑天性的一面,從小浸淫忠勇思想的少年王國維也曾激揚青春,這更加吸引我們去探尋先生日趨陰鬱最終走上自沉之路的緣由。

  藉助資料展示學術成就

  總策劃林毅認爲,紅學研究成果是王國維的學術高峰。在【紅樓憶夢】一節中,導演藉助資料進行有創意的展示,藉助越劇電影【紅樓夢】『黛玉葬花』選段,引入王國維對紅樓的評述,表現他的學術成就。畫面借用86版電視劇【紅樓夢】『寶黛初會』、『共讀西廂』、『贈帕定情』等場景表現寶黛愛情,主題曲【枉凝眉】作爲配樂的主旋律,營造了濃郁氛圍。

  王國維研究紅學,多與崑曲【牡丹亭】進行比較分析。爲拓展這一思想脈絡,導演採用了三種形式表現杜柳之戀:一是讓崑曲演員在花園裡演繹,並用朦朧虛化的手法營造夢幻效果;二是借用青春版的【牡丹亭】演出畫面,從空蕩蕩的古戲台切入,慢慢疊加幻化出舞台演出的畫面,仿佛一段難以忘懷的觀戲記憶;三是用中國畫手法勾勒杜麗娘和柳生的形象,並用動畫的方式賦予其生命。多管齊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意境悠遠,可見導演心思之機巧縝密。

  生於動盪變革年代的王國維,不僅遭受時局的困擾,而且遭遇童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的多重家變,生活困頓窘迫。心情低落壓抑的王國維卻在獨學之路上奮勇前行,仿佛沉溺於學術研究是他解脫心理苦悶的一劑良藥。【宋元戲曲考】這部戲曲學巨著,正是王國維寓居日本時完成的。這段日子,王國維靠著羅振玉的資助勉強生活,同時他還開始了甲骨文的研究。1916年正月初二,旅居日本三年的王國維總算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劇烈的顛簸使王國維嘔吐不止。稍有好轉後,王國維就手不釋卷,在船艙里考釋出三個甲骨文字。這些都在紀錄片中得到體現。

  王國維的學術研究涉及文學、哲學、美學、曲學等多個領域。【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等是其學術高峰。導演採訪了多個領域的專家來對王國維各方面的學術經典進行剖析解讀。『「境界說」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最核心的詞學理論,既是哲學的思辨,也是美學的命題』。『【紅樓夢評論】第一次用哲學和美學的思想解釋這部書。他提出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說【紅樓夢】是一個大悲劇,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他把悲劇美學的這種思想,引入到中國古典的研究當中。』『【宋元戲曲考】是中國戲曲史的開山之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戲劇下了一個經典定義。』『合歌舞以演故事者。後代之戲劇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後戲劇之意義始全。』犀利精闢,道出了這些著作的地位和作用。無怪乎梁啓超先生稱王國維『不獨爲中國所有而爲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也盛讚王國維『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詩畫般精心製作畫面

  本片採用了高清拍攝,強調構圖、色彩的把握,畫面唯美,波光瀲灩的昆明湖、洶湧澎湃的錢塘潮、柔美秀麗的西湖、玲瓏精緻的蘇州園林、輝煌雄偉的紫禁城,如畫般展現眼前。導演用大量空鏡頭表現情景交融的詞的意境。【人間詞話】二集中大量收錄了王國維對歷代詞家、詞作的精闢點評。他的一些贊評『寥寥數語』,給創作者以想像發揮的空間。詩意的充溢和境界的擴大,有了再創作的激情。於是,我們看到了廣袤無垠的草原、巍峨聳立的雪山、變幻莫測的雲彩、悠然自得的牛羊、艷麗如血的夕陽……

  片頭製作精巧,通過1904年蘇州【紅樓評論】、1908年北京【人間詞話】、1913年日本【宋元戲曲考】、1923年北京【觀堂集林】、1925年清華【古史新證】等幾個時間點幾處地點幾本著作,以園林、紫禁城、富士山、清華門等畫面爲背景清晰勾勒出了王國維的人生軌跡。王國維在中國國學史和戲曲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和懷念。先生自沉後兩年,清華國學院師生爲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請梁思成設計,募款修造了『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立於清華園內,同爲國學大師的陳寅恪撰寫了碑文。總導演樓建軍邀請書法家沈鵬爲本片題寫片名時,沈先生回信道:『書王國維三字,頗有惶恐。』沈先生爲他人題字時都落款『沈鵬題』而此次卻以『沈鵬書』落款,一字之差,崇敬之情躍然紙上。

  動盪的時局、謀生的艱辛、東渡避難的蒼涼、摯友的絕交、失去親人的傷痛如錢塘潮水般裹挾著王國維悲劇的人生,他留下的學術著作卻熠熠生輝,影響深遠。可以說,這部文化紀錄片是王國維的一曲人生頌歌,也是其學術典籍的一次生動解讀。就讓畫面定格在先生紀念碑前,讓我們如螢屏中這位小姑娘一樣,誠摯地獻上鮮花,向先生孜孜以求、不隨世俗的學術精神和精益求精、不甘平庸的學術風範致敬。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