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檔案庫――皇史k。 明朝永樂皇帝頒給喇嘛失家攝的融汀 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的大金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明清檔案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有什麼樣的獨特價值?怎樣發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專門保管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檔案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胡旺林。 明清檔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記者:為什麼說明清檔案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產? 胡旺林: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直接記錄,是兼有歷史憑證價值和信息參考價值的特殊文化資源。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史中,檔案一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由於各種原因,明清以前歷朝中央政府的檔案絕大多數已經消失,流傳下來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紙隻字。就此而言,明清檔案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大也是最為系統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在20世紀初,久存皇宮的明清檔案一向社會公開,即與殷墟甲骨文、敦煌寫經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三大發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明清檔案現今存世1000多萬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間,止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500多年,蘊藏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明清檔案既是古代原始文獻,又是國家珍貴文物,具有權威性、系統性和唯一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清檔案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真跡,東方瑰寶』。 記者:明清檔案都蘊藏着哪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胡旺林:作為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在內政外交中形成的原始記錄,明清檔案蘊藏着廣泛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裡只能舉其要者略作披陳。 首先,明清檔案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政治文化。大量檔案突出證實了這樣幾點:一是國家大一統的理念。清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在東北和新疆採取軍府屯兵制,在蒙古地區以盟旗制度實行自治管理,在西藏地區派駐藏大臣進行監管,其邊疆民族政策很有借鑑意義,體現了國家大一統的理念。二是中央集權下的行省制度。明清兩朝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通過省、府、州、縣的行政管理系統,進行有效的國家治理,形成了基本的行政區劃格局。三是官員選拔考核制度。通過嚴密的科舉考試在全國範圍定期選拔官員,以保證官員的素質和相對的公平性,而且對各級官員按照一定的標準定期考核。 其次,明清檔案真實記錄了明清兩朝的社會文化。在社會生產方面,古代中國強調農為邦本,清代各省官員須按時奏報農作物長勢、夏秋收成、糧價漲落等情況;清代的食鹽產銷、銅礦開採、官窯瓷器等重要手工行業,朝廷均設專門機構派員管理,將生產活動隨時上報;清宮檔案還記錄了雲錦、玉雕等大量傳統工藝,保存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在自然環境方面,清代檔案對水旱和地質災害的詳細記載,不僅是反映環境變遷的珍貴史料,而且為今天的三峽樞紐、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借鑑參考;有清一代各地所得雨雪情況的定期奏報,形成了十分完整的氣象氣候資料,對現今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依據。 再次,明清檔案保存了大量少數民族文化。清朝確定滿文為官方文字,現存200多萬件滿文檔案,內容大都涉及邊疆與民族問題,有待深入挖掘整理。蒙文檔案留存下來5萬多件,記錄了十分豐富的蒙古族的社會文化信息。清朝皇帝崇奉藏傳佛教,使西藏與中央政府及內地的關係更加緊密,檔案記載了大量藏族宗教儀規和生活習俗方面的信息。其他如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社會變遷、生產生活與民族習俗等情形,在明清檔案中都有詳細記載。明清檔案是一座少數民族文化寶庫。 明清檔案在國家文化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 記者:明清檔案的開發利用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胡旺林:明清檔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自1925年特設專門管理機構之後,即由昔日皇家秘檔轉為國家文化遺產。從那時開始,明清檔案事業歷經80多年風雨滄桑,其保管和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25年―1948年),老一輩檔案工作者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精心保護,為躲避日本侵華戰火將檔案南遷西運,並拓荒式地整理出版了一批珍貴檔案。第二階段(1949年―1978年),新中國成立後明清檔案保管漸為有序,且有大量出版利用。『文革』結束後,迅速恢復和發展。第三階段(1979年至今),伴隨改革開放,明清檔案的保管整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呈現全面發展的局面,其珍貴价值越來越彰顯出來。 記者:那麼,明清檔案在現今國家文化建設中都發揮了哪些特殊作用? 胡旺林:明清檔案為國家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全方位服務,其多重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 其一,明清檔案成為國家資治的佐證。明清檔案在許多方面直接服務於國家中心大事,在諸如中外劃界談判、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憑證作用。2011年,為配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們推出共計80冊的大型檔案文獻【清宮辛亥革命檔案匯編】,首次全面系統地公布了晚清宮廷所藏辛亥革命檔案,產生了廣泛影響。 其二,明清檔案成為學術研究的金礦。明清檔案各類專題史料的編纂出版已達200多部,有1800多冊,約5億字,大大拓寬了明清史的研究領域。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啟動後,我館系統提供數字化檔案300多萬件,為清史編纂奠定了厚實的資料基礎,成為這一國家文化工程的基石。大量滿文、蒙文等少數民族文字檔案的翻譯出版,有力地推動了邊疆民族問題的學術研究。 其三,明清檔案成為地方和行業文化建設的特色元素。明清檔案為社會各界編史修志提供了大量原始資料,為各種明清古蹟古建的維護修繕提供了真憑實據,為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打造了一張又一張個性鮮明的『文化名片』。 其四,明清檔案成為公眾品味歷史文化的長廊。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利用。近20年在全國各地陸續舉辦30多項專題展覽,傳播了傳統文化,讓公眾領略到皇宮珍藏。我館曾以走出戲說、走近真實為主旨,集體創作了28集文獻紀錄片【清宮秘檔】,面向大眾普及歷史知識。 其五,明清檔案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明清檔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金榜、皇室玉牒、滿文秘本檔等分批入選世界記憶工程,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迄今我館已接待3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利用研究,並與10多個國家的文化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明清檔案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明清檔案要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過程中,如何做好明清檔案的保管和利用? 胡旺林:關鍵是要構建好保管和利用兩大平台,重點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館庫設施建設。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新館建設,力爭早日建成一座現代化檔案館。二是確保檔案實體安全。健全檔案保護制度,採用先進技術,加大檔案保護力度,加強對殘損檔案的修復和搶救,確保檔案的長久與完整。三是加強檔案整理。力爭用較短時間完成館藏全部檔案的秩序加工和著錄工作,建好細賬,摸清家底,為明清檔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打下堅實基礎。四是全面推進數字化工程建設。加快檔案數字化進度,構建高效準確的檔案數字利用平台,爭取早日實現明清檔案的數字檢索和遠程利用。 記者:面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要求,怎樣進一步實現明清檔案的文化價值? 胡旺林: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我們要更新思想觀念,適應社會需求,採取得力舉措,真正使『死檔案』變成『活資料』,使檔案館變成『思想庫』,努力打造明清檔案的文化品牌。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自覺貼近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與重大部署,主動尋找發揮明清檔案價值和作用的渠道,深度發掘明清檔案文化資源,努力提升檔案編研和編譯工作水平。二是面向社會,走向大眾。把滿足社會公眾需求作為明清檔案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閱覽廳、展覽館、大講堂等各種形式,讓明清檔案走出宮廷、走向社會、走進時代,自覺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格局,成為人民大眾能夠共享的傳統文化。三是提升技術,整合信息。強化檔案信息化建設,推進檔案存儲數字化、管理自動化、利用網絡化,使明清檔案工作步入信息時代快車道。四是溝通兩岸,加大交流。由於歷史原因,明清檔案現主要分存北京與台北兩地,我們要與台灣地區加強合作交流,相互交換數字檔案,聯手開發專題項目,讓明清檔案珠聯璧合、發揮整體價值,彰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