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445歲的天一閣新在哪裏?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9 00:00| 發佈者: 沙坡| 查看: 1489|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2012年01月19日05版)

摘要: 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改造提升 天一閣博物館內展示的部分珍貴古籍。張和平 /CFP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

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改造提升

天一閣博物館內展示的部分珍貴古籍。張和平/CFP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為了更好地發揮文物事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十二五』期間,改造提升成為天一閣的『重頭戲』。自2011年開始,天一閣實施了幾大工程,全面提升保護、研究、管理、服務水平……445歲的天一閣從歷史走來,向未來邁進。

  讓典籍之香更香

  創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天一閣以收藏孤本、抄本、金石碑刻和明代文獻而著名。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藏書638種,其中有96種收入四庫總目,377種列入四庫存目,此舉令天一閣之名舉世皆知。然而,多年來受場地和展陳條件限制,天一閣的館藏古籍及其歷史文化內涵得不到充分展示,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人們常常止步於書庫之外,不由慨嘆:看書難!

  20118月起,天一閣對北書庫進行了技術改造。如今,又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20121月起嘗試對外開放。今後,人們可以透過玻璃,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書櫃,領會什麼是『典籍浩如煙海』。在北書庫,人們還能實地考察文物的保存環境,觀看古籍修復的實景展示,了解古籍保護、管理、研究、修復的一系列過程,這種實景展示方式在國內尚屬首次。

  古籍文物對保存環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如何有效控制古籍保存環境?如何在古籍開放、利用中開展預防性保護?

  經過改造,北書庫和新建書庫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強:完善安全技術防範,安裝恆溫恆濕系統和實時環境監測系統,通過監測,控制文物保存與陳列的環境,控制或減緩文物因自然蛻變或觀眾參觀等因素引起的損壞。庫房裏引入了最新的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集成微傳感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分佈式信息處理技術以及互聯網等技術,同時結合太陽能超聲波技術,採用實時、動態信息採集的手段,構建起文物保存環境動態監測系統。

  這些系統的實施,能實現對異常保存環境的及時預警,實現文物陳列環境與大氣環境形成動態對比,及時發現陳列環境變化對古籍的影響。有了科技周密的保護,天一閣內凝聚歷代先賢聖哲智慧的古籍已不再遙不可及,更多的人可以前來一品典籍之香。

  讓書樓之秘不秘

  在天一閣445年的歷史中,有無數人發出過『登樓難』的長嘆。這樓指的便是『寶書樓』,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當年范欽藏書處,佔地約500平方米,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是天一閣的重中之重。

  為何『登樓難』?是因為范欽在建書樓之初就清醒地意識到,『藏久尤難』。於是為范氏家族立下嚴格的家規,例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絕不准外人登樓看書,也不准范氏家族中人隨便開門入閣。閣門的鑰匙和書櫥的鑰匙由各房分開保管,開閣門必得一致同意,每房都有一票否決權……直到1673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登樓第一人。回望歷史,正因為這些規矩的存在,天一閣的藏書才得以保存到今日,但『登樓難』客觀上也造成了天一閣的藏書難以為外人所知所用。

  今天,文物保護依然放在首要位置,不過,藉助現代科技,『虛擬登樓』將幫助參觀者輕鬆一探書樓究竟。天一閣北書庫旁邊,專辟有一間虛擬登樓處,採用數碼化的虛擬技術,把寶書樓二樓實地場景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遊客可以通過方向杆加以操控,在虛擬的場景中進行360度全方位漫遊,可以從各個方位自由觀看,也可以詳細考察某個虛擬室內空間,通過虛擬漫遊獲得相關的信息。

  讓碑帖之妙更妙

  晉永和九年(353年)春,王羲之在紹興蘭亭與友人雅集時揮筆寫下了【蘭亭序】,此帖變化多端,神韻朗然,千百年來博得『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史傳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極為珍愛,組織馮承素等多位書法家臨摹,選擇最佳者收入內府。王羲之的原帖則由唐太宗親自保存,愛不釋手,相傳最後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

  由於真跡永絕於世,長期以來,人們將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摹【蘭亭序】視為下真跡一等的最佳摹本。【蘭亭序】的其他傳本也極多,有學者統計不下千種。

  四明文脈,情系禊帖。在四明所存諸多【蘭亭序】傳本中,尤以天一閣所藏神龍蘭亭石刻為最。此碑被學術界公認為存世神龍【蘭亭序】傳本之冠,現為國寶級文物。天一閣藏神龍蘭亭石刻為明代書法家豐坊委託他人據馮承素等人所摹原本勒石而成。

  天一閣新近對外開放的四明蘭亭專題陳列,展出了寧波歷代書法名家摹寫蘭亭和甬上收藏的部分蘭亭藏帖。這些作品,除了單刻【蘭亭序】,還包括叢帖中的【蘭亭序】,其中有朴園藏帖之獨孤本蘭亭,乃是其原石未燒之前所刻,比較罕見。有清嘉道時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徐渭仁所刻的舊藏蘭亭,以及清代著名的蘭亭收藏家吳雲二百蘭亭齋所刻的蘭亭等。如此眾多的蘭亭本子,匯成了蘭亭文化的蔚為大觀。該陳列也是天一閣提升改造後首個對外開放的陳列。

  讓園林之美更美

  作為文物古建類博物館,如何實現自我提升和突破?這是近年來困擾天一閣發展的問題之一。寧波市有關部門在實施改造提升過程中達成共識:天一閣的歷史建築本身就是文物,所以從園區的環境到建築到室內再到文物,一同視為展示對象。基於這樣的理念,天一閣在改造提升工程中,以不改變建築園林風貌、保持其原真性為原則,以實現建立天一閣博物院、建成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

  天一閣重視對古典建築園林的保護,堅持『修舊如舊,梳理保護』的原則,在保持天一閣建築園林藝術的原真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重視對園林的充實和發展。通過疊山、理水和植物的調整配置,豐富空間層次,通過堆疊小品,豐富園林景觀,達到『意有所宗,景有所依』。如天一閣寶書樓前的『九獅一象』和閣後『五獅獻劍』假山為中國園林經典製作,採取保護梳理養護的方法;『五獅獻劍』前花壇則是根據歷史記載恢復牡丹、代代橘、杜鵑等的種植。為了達到意境和諧、過渡自然效果,堆壘小品,配種南天竺、地龍柏、萬年青等,不僅增強觀賞性,而且寓意祖國江山風景如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藏書文化代代相傳。

  天一閣在建築園林環境氛圍的營造上,堅持一致性和協調性原則,即保持與天一閣藏書文化內涵相一致,與天一閣傳統園林文脈相一致,陳列內容、形式與傳統建築園景相協調。從而讓人們從『面』到『線』到『點』,對天一閣這個『大文物』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認識,方便人們在這個445歲的圖書館中,聆聽歷史的回音。

  (本報記者 嚴紅楓 本報通訊員 賀宇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