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當下,我們的春節文化亟應增加真誠、真情,減少敷衍、應付,使我們的春節文化能夠健康地傳承下去。 拜年,是一種溫暖的文化儀式,表達著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折射出人們慎終追遠的情結、衍伸著知恩圖報的道德自覺、延續著華夏文明的千年禮儀。如今,許多人拜年不再限於互相串門問候,拜年的形式趨於多樣,簡訊拜年,已經躍升爲最主要的拜年形式。簡訊一經群發,成百上千條祝福同時送出,雖很便捷,只是,這其中真情實感有幾多?排比句式,華麗辭藻,空洞虛假,應當改變。人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施展那麼多的創造力,拜年的感情就如同加了水,已經稀釋到可有可無,收到這樣簡訊的人恐怕也難從其中得到多少快樂。我倒覺得,簡簡單單地寫上收信人的名字,『新年好』『給您拜年』,或許比上來就『龍騰虎躍』、連個收信人名字都闕如要好一點。 壓歲錢,由長者賜於晚輩,表達鎮歲、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長者對晚輩的美好祝願。然而現在,紅包越包越大,其中意味恐怕也變異了。最近聽到廣播上反覆放一則廣告,一個童聲在說:爸爸媽媽,新年買保險就買什麼什麼的,特便宜,省下的錢都給我包大大大紅包……這讓人感到貪婪和俗氣,絲毫感受不到童真,以及壓歲錢原有的文化意味和真情實感。這種現象,與社會不良風氣的浸染有關,與社會價值觀的歪曲有關。如果錢的多少與感情的厚薄成正比,只有給更多的錢才意味著更多的愛,這將原本無私的親情置於何處呢? 爆竹,其象徵意義從最初的避邪驅鬼,轉變爲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去老百姓認爲不放鞭炮就不算過年,而隨著人們居住密集性的提高,放鞭炮煙花就面臨著安全、噪音、污染等諸多問題。目前許多城市雖然有限放開了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但總有些人不守規矩、罔顧他人,爲了自己追求熱鬧刺激而令他人不堪其擾。許多人怕過年、怕鞭炮,一到那幾天就精神緊張,懼怕突如其來的響聲帶來的強刺激。那些不守規矩放鞭炮的人,如果真的心存對他人、對年俗的誠意,在自己熱鬧了高興了的同時,就沒有對他人的愧疚嗎? 春節,是喜慶團圓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最重要的還是人倫親情,最溫暖人心的還是發自每個人內心的期盼、喜悅和祝福。而這一切的獲得,都需要人們內心的真誠和真情,否則,一切只是形式,不會悅人,也不能悅己。讓我們敞開胸懷,用最大的誠意和最深厚的情感,去迎接最美的春天。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