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大年初一玩鞦韆 序 言 春節是我國分布最廣泛、涉及人口最多、參與民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在人們的生活體系、情感體驗、精神世界和民族國家構建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伴隨着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的全面推進,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在節日的形式、內容、功能意義等方面也正發生着種種變化。為全面了解春節在我國的傳承情況,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課題組於2010年啟動了關於春節的調查和【春節卷】的編纂工作。截止到2011年底,這項工作已在全國26個省區市全面展開,共設立了184個調查點。本文摘取北京、山東、雲南、四川等省市的部分調查成果,分別闡釋一個方面主題。 1・文化傳承和倫理教育的載體 春節具有一般歲時節日擁有的百姓生活節奏調整和人際關係交融的功能,更具有一般節日所不具備的推動文化傳承和文化生產等功能。過春節的地域和民族眾多,所關涉、包涵的民俗事項內容多樣。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四寓意除舊迎新的『掃塵』開始,春節的民俗活動一件接着一件,貼春聯、貼年畫、祭祖、吃年夜飯、守歲、發壓歲錢、拜年、趕廟會等,直至 春節是一個擁有廣闊時空性的綜合文化載體,它對文化傳承與生產的推動力顯而易見。源自春節『桃符』習俗的春聯,孕育出楹聯這一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及文化特色;由『門神』年俗演化而來的貼年畫的社會需求,催生了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等各具流派特色的著名年畫生產地。這些著名年畫技藝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一些地方的貼窗花、貼福字、貼掛千等習俗,成就了無數剪窗花、剪字的民間藝人,代代相傳。民國初期由年畫加月曆生成的掛曆已然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時尚產業,走進千家萬戶。 春節更重要的功能,還在於其強調闔家團圓的主題,進行潛移默化的倫理教育。祭祖、吃團年飯、送壓歲錢、拜年等習俗,交織在倫理教育之網中。祭祀祖先,成為很多地區春節家宴前必不可少的儀式,成為教育子孫不能數典忘祖、應牢記歷史的課堂。『圍爐守歲』,一家人團聚、圍坐在爐火旁、吃團圓飯、共飲『屠蘇酒』。這樣的圖景,興許就是印在我們民族骨髓里最簡單的幸福生活圖示。有了這樣的生活圖示,團聚是一個目標,團聚是一種倫理,團聚成為一種動力。不論是為宏圖事業遠涉重洋的遊子,還是為了生計奔波流動的農民工,一年的辛勞,為的是春節能與親人更好地團聚。在『圍爐守歲』的夜晚,長輩發給晚輩的壓歲錢,源自傳說中『壓住邪祟』的信念,壓歲錢已成為一個民俗符號,不在數量的多寡,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護佑,晚輩在接受壓歲錢的祝福時,也接受了附着於民俗符號上基本的社會倫理規訓。從這個意義上說,祭祖、吃團圓飯、送壓歲錢、拜年等民俗,承載着家庭、社會倫理方面的教育意義。 春節在年復一年的時間周期中複製着原有的結構元素,是對傳統的承繼,也在看似周而復始的重複中生產着新的結構、新的元素,顯示出強勁的創新能力。春節原本所涵蓋的文化事項多樣性決定了它成為其他節日難以媲美的中華民俗文化載體。 2・全民共享和文化多樣性的表徵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產生影響,漢族文化也被少數民族吸收,春節就是其中之一。在5000人以上的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其餘24個民族都將春節納入了本民族節慶中。 春節期間,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孕育出了諸多慶賀新春的『趣風異俗』。2011年的春節為展示不同民族的習俗提供了鮮活案例,以下的『雲南民族過年十八味』或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的概貌:景頗山上都是菜,不使碗筷用手來(景頗族)、耍龍唱戲齊跳舞,家家戶戶迎本主(白族)、迎春插花來打跳,跳出灰來跳出笑(彝族)、不用筷夾用手喂,米線過手好滋味(阿昌族)、火塘邊上映笑臉,共飲俠辣親情連(怒族)、煮酒插松掛經幡,男娃女娃穿新衫(普米族)、家家戶戶洗大門,春聯都是東巴文(納西族)、卡雀哇節好熱鬧,頭戴牛頭把舞跳(獨龍族)、澡堂會萬人共浴,同心酒開心歡愉(傈僳族)、跳鍋莊人人快樂,獻哈達扎西德勒(藏族)、蘑菇房裡炊煙起,梯田邊上歌聲齊(哈尼族)、秧蘿內傳遞信物,花街節霓裳輕舞(傣族)、跳花會上歌聲妙,吹響木葉人歡笑(布依族)、吹起葫蘆人歡笑,擴塔節上真熱鬧(拉祜族)、拉動木鼓來過節,阿佤山上同心結(佤族)、姑娘小伙來對歌,村村寨寨皆歡樂(壯族)、蘆笙歌情滿花山,百褶裙舞到星閃(苗族)、牛皮大鼓慶豐收,基諾大歌響箐溝(基諾族)。 這些習俗,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是各個民族固有的傳統,只不過被移植到了這個特定的時空之中,其中體現出的民族凝聚、人際調節、心理制衡、生產導向、文娛體育、教育宣傳、文化傳承、信息傳播、商品交易等功能,因為符合各民族的內外需求而被接受。 雲南春節習俗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全民性。除回族外,24個民族都有歡度春節的『老傳統』和『新傳統』。 第二,集中性。在單一、混合、發展三種類型中,最多的是混合型,官方組織活動(鄉鎮政府)與民間活動相結合。 第三,均衡性。雲南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但在春節期間都顯現出濃郁的節日場景與氛圍,成為文化延續、心理認同的重要契機。 第四,公開性。從內容上看,但凡節慶中的活動均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飲食、服飾、民居、遊藝、娛樂、歌舞、技藝、禮儀、道德乃至本民族傳統節日中較為神秘的宗教儀式,都在這個特定的文化時空中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向家人、親戚、鄰里、到訪者甚至遊客盡情地展示。 第五,擴大性。年節儀式幾乎是民族社會的一次集中會演,是各民族社會文化的一次大呈現。各種現代的體育競賽、文藝演出、遊戲項目、旅遊項目、商品交易集市等『非傳統』的內容越來越多出現在村寨中,不僅為村民所認同和接受,更有不斷擴大化的趨勢。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好玩』才是最主要的,擴大化的春節內容正好適應了他們的需求。 雲南的春節調查說明,春節文化空間的延伸是由『共享』節日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一起完成的,意味着地理空間由傳統的『中原』、『內地』、『漢族地區』擴大到了少數民族地區,覆蓋了整個中國。在內容上,由以漢族為主拓展為各民族共同參與,形成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又一平台。而在享受節慶的群體上,由於少數民族的參與,普天同慶,使春節的全民性意義愈加顯著。 3・參與的差異性和認知的多元化 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着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急劇轉型,傳統的時空觀念和交流方式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此為背景,與傳統農耕文明關聯密切的春節也發生着較大的變異。群體對春節的認知出現多元化的趨向,人們對春節的內在需求、參與春節的方式及程度都已經發生並且還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這一態勢在山東這樣的省份尤為突出。 以魯中寒亭地區為例,我們圍繞民眾對中國10個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按隆重程度進行排序,春節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是人們心目中最隆重的節日。在被訪的562人中,有546人認為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占97%,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依次是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 在關於傳承節日文化必要性的調查中,認為春節有必要傳承的占82.7%,二月二占75.7%,清明占80.8%,七夕占75.8%,中秋占84.5%,重陽節占81.1%。在民眾心目中,中秋節傳承的必要性居然高於春節!根據訪談,首先,這與人們對春節和中秋節的節日感受相關。春節雖然隆重,但個人在節日中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如忙年、拜年、走親戚等,過完春節往往會有疲憊感;而中秋節以團圓為主題,以賞月娛樂為內容,其家庭化、個人化色彩較濃郁,作為一個較為輕鬆、溫情的節日更容易與現代生活對接、互補。其次,從對節日的期望值來說,人們對春節往往寄予更高、更神聖的期待,期望得到更多的精神滿足,但現在春節中傳統的社區生活越來越少,小家庭化特徵越來越明顯,信仰因素越來越弱化,新的神聖性因素尚未確立,難以滿足當代人的心理需求。 春節的節日內容因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調查顯示,春節的基本形式還是得到了有效的傳承,人們對主要節俗活動的參與度都比較高,這些節俗活動主要有忙年、團拜、祭祖敬神、包水餃、貼春聯、吃年夜飯/團圓飯、拜年等,顯示出春節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這說明,人們對春節仍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懷,對其節俗框架保持着尊重並普遍遵從。 調查發現,對春節的參與程度與年齡密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16歲-25歲的被訪者參與春節節俗的狀況是:放鞭炮(94.7%)、在家裡做年夜飯(94.1%)、貼春聯(92.8%)。36歲-50歲及51歲以上的被訪者的參與狀況是:祭祖(82.5%和94.7%)。26歲-35歲的被訪者對於春節節俗的參與比例最低。顯然,老年人參與神聖性節俗活動的比例較高,而年輕人則喜歡參與娛樂性節俗活動。 對於春節假期,眾多的受訪者則希望更多地考慮『忙年』的時間需求和傳統上 總之,春節雖是共享的節日,但在同一人群內部也有參與上的差異性,人們對它有着多樣化的認知。春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因地制宜,靈活處理。 4・要強化青年學生的節日認同 青年學生是春節文化傳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在青年學生對於春節文化的傳承中,節日內涵的缺失現象日益凸顯。就其根本而言,這實際上又與節日符號儀式在青年學生中的文化認同缺失有關。對青年學生而言,春節節日內涵的文化傳承必須建立在對春節節日符號與儀式認同問題的解決之上。 青年學生對春節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文化認同是否實現,符號儀式的數量不是關鍵。調查顯示,社會引導與親身參與是青年學生實現對春節符號與儀式認同的兩大主導原因。在調查中,對『您認為哪些節日符號或儀式最能代表春節』的問題,青年學生認同度最高的前兩項分別為『春聯(81.2%)』與『鞭炮(76.80%)』,認同度最低的分別為『廟會(23.80%)』和『生肖(20.50%)』。『春聯』與『鞭炮』之所以成為青年學生的首選,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貼春聯』、『放鞭炮』是當下春節習俗中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兩項,青年學生的認同包含被社會引導的因素;二是『貼春聯』、『放鞭炮』對青年學生來說也是參與最為方便的春節儀式,參與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節日記憶是引起其節日認同的重要原因。『廟會』與『生肖』之所以成為青年學生認同度最低的節日符號儀式,原因則在於:『逛廟會』首先在社會普及度方面不盡如人意,這使得青年學生對它的文化認同普遍較差;『生肖紀年』雖然社會普及度較高,但對青年學生,『今年是什麼年』在公元紀年的衝擊之下已變得相當模糊,切身參與性低。社會引導與親身參與,對青年學生春節節日符號與儀式認同的養成缺一不可。 為強化青年學生對春節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文化認同,應在營造社會氛圍與創造親身參與平台兩個方面採取措施。第一,凸顯家庭教育的主導性,啟動高校春節節日文化教育,創立家庭與學校共同引導的春節節日教育體制。調查顯示,在對青年學生的春節節日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據了首要位置,學校教育令人失望。在回答『您是通過什麼途徑了解春節這些符號與儀式的含義』這一問題時,回答『父母告知(59.3%)』的青年學生占到了絕大多數,而回答『老師教導(1.3%)』的人數最少。可見,在對青年學生的春節文化引導中,家庭教育是中堅力量,而高校春節文化教育亟須啟動,兩者匹配,實現家庭與學校的雙輪驅動。第二,創造多種節日參與平台,引導青年學生以春節文化志願者的身份參與或組織各種春節活動。節日文化發展決策部門應創造多種參與平台,為青年學生的春節志願活動創造實現的空間與條件。第三,激發青年學生對春節節日符號與儀式的多樣性創意。方法有二:一是從既有春節傳統符號與儀式體系中發掘資源,呈現其豐富性,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與參與;二是從青年學生當下的生活實踐出發,引導其產生對春節符號與儀式的多樣創意。 5・人人自覺建設參與型春節 傳統春節雖然物質相對匱乏,但通過掃塵、祭灶祭天地、上墳、做年夜飯、給長者磕頭拜年、給小孩壓歲錢等系列活動,人人參與其中,體現了個體的自我價值、意義,因而被賦予了無盡的魅力。當下人對兒時春節的念想主要是出於心理認同,在與長輩、與他者的交往互動中,孩子從味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各個感官層面都覺得自己處在了中心位置。 換言之,如果能讓每個人都在春節中有事可做,有舞台展示自己,向別人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那麼這個節日就成為他自己的,會有年味兒濃的感覺。如果說傳統春節的參與特徵是自發的,那麼當代春節的參與特徵則是自覺的,是與當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社會建設和新型社會主義公民的培育連在一起的。當代春節參與的自覺性特徵在近幾年西北孝義和西南廣元的春節中有着充分的體現。 2011年,山西省孝義市市委市政府組織、主導的第二屆『孝・義年俗文化節』就充分體現了當代參與型春節的特徵。政府使春節成為老百姓自己的節日,揚正氣和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引領得當、措施得力。年俗文化節得到地方成功人士的大力捐助。在充足的財力支持下,文化節舉辦有廣場文藝表演、傳統文化廟會、遊園燈會、個人才藝表演擂台賽等14項活動。每個街道、社區、村落的活動都細化到了從大年初一到十五的每一天。文化品位不同、文化需求不同的男女老少都有活動的去處,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群眾的主動性被大大激發,參與性極高。位於孝義市郊區的賈家莊、蘇家莊的百姓紛紛換上了服裝,或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婚俗、皮影,或串演過去老輩人的春節習俗。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個人在場中表演,村子中的每一個人或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春節活動中,相互熟悉的表演者和觀眾臉上都洋溢着歡樂之情。在這兩個村子的活動現場,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春節是『老百姓自己的節日』。在紅火熱鬧的節慶氛圍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再次得到確認、展現和有意識的傳承。這種效果是自發參與型春節所無法達到的,至少是沒有明確意識到的。 2009年春節,是『5・12』震災後重災區之一廣元的首個春節。市委市政府春節活動圍繞着『送溫暖』、『感恩』、『災難可戰勝,未來更美好』這些基本主題,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青川縣喬莊鎮等受災群眾安置點,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在皇澤寺舉辦『新年敲鐘』活動,在景觀廊橋至老鷹嘴大橋河堤舉辦『廣元地震災區點亮感恩奮進的燈――廣元濕地公園 2009 迎春燈展』,舉辦2009 年『奮進廣元』元宵焰火晚會。這些貼近『感恩』、『民生』、『重建』主題的設置,使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節慶活動中,作為社會主義新型公民的責任感、道德感、義務感被大大激發,愛鄉愛國愛黨之情空前高漲,地方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地方春節的意義在更為高遠的立意上得到升華。 因此,如果各地都能群策群力地組織能夠激發民眾自覺參與的春節活動,那麼濃郁的年味兒就會再次瀰漫神州大地,成為人們嚮往的時日。在這個意義上,春節不在別人那裡,就在我們每個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國人身邊。每個公民都應該責無旁貸地自覺參與到春節文化活動中來。 執筆人:李松 楊正文 張躍 張士閃 耿波 岳永逸 王學文 圖片提供:張躍 張士閃 張剛 楊曉南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