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千年風雨中的浯溪摩崖碑刻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6 00:00|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263| 評論: 0|原作者: 周飛戰|來自: 【光明日報】(2012年01月14日12版)

摘要: 湖南省永州浯溪摩崖石刻(俗稱浯溪碑林)位於永州市祁陽縣城近郊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此地蒼崖絕壁,山石突兀,連綿數十米,最高處高達 30 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 ...

湖南省永州浯溪摩崖石刻(俗稱浯溪碑林)位於永州市祁陽縣城近郊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此地蒼崖絕壁,山石突兀,連綿數十米,最高處高達30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歷時千百年,現集中保存自唐朝以來的碑刻505方,積澱着深厚的碑刻文化。浯溪摩崖碑林是迄今全國罕見的保存相對完好的露天碑林,堪稱世界文化瑰寶,是研究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的天然寶庫。

  公元763年,唐代傑出散文家、詩人元結,被委任為道州刺史。大曆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回道州,途經祁陽,泊舟停宿,見此處懸崖峭壁,怪石林立,遂流連幽游,因愛戀這裏的湖光山色,便棄官歸隱。他將一條『北匯於湘』的無名小溪命名『浯溪』,並撰【浯溪銘】,還在溪口築一亭堂,命名『吾亭』,撰【吾亭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後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台』,撰【吾台銘】。返任後,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並刻於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藝術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唐亭銘】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碑刻。

  浯溪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約120平方米,刻有95方名碑,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的【新三銘】等;從字體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字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不過1厘米。可謂群星璀璨,美不勝收。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髓。大曆六年(771)元結的【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交書法家顏真卿大筆書寫,並於夏六月石刻於摩崖上。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寬3.3,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共332字,字裏行間充滿剛毅之氣,剛正雄偉,氣度恢宏,以石絕、文絕、字絕『摩崖三絕』而聞名於世。

  自【大唐中興頌】之後1200餘年來,歷代文人官宦不遠千裏來浯溪遊歷瞻仰及吟詠題刻。袁滋、瞿令問、李陽冰、黃庭堅、米芾、秦觀、解縉、董其昌、何紹基、吳大等,紛至此地運筆抒懷,吟詩作賦,並將詩文書賦畫刻於石上,使這裏成為詩文書法的薈萃地,遂為大觀。浯溪露天摩崖是我國摩崖石刻中的精品,在書法藝術上和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浯溪碑林作為中國八大碑林之一,各種大小碑刻合計面積達到了640平方米,自唐大曆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共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被稱為南國摩崖第一家。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浯溪摩崖石刻入選百姓喜愛的湖南百景,2005年,被評為湖南十大文化遺產。

  浯溪摩崖為露天碑刻,經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自然風化現象令人擔憂。摩崖山上部分的一些碑刻,因遭受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侵蝕,有些碑刻的字跡已經無法辨認,正在消失。從事20多年浯溪碑林保護工作的楊仕衡說:『現存505方碑刻中,僅有340余方保存較完整,而其他的碑刻因風化嚴重,有些字跡開始模糊不清,有些嚴重的甚至完全消失了,成了「白板」。作為浯溪摩崖之精華的【大唐中興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了碑文字跡不清的現象,比方「元結撰文」中的「元結」二字早已脫落。』楊仕衡感嘆道『如果再不加快保護的步伐,碑林石刻終有一天會消失。』

  由於資金的緊張,浯溪摩崖露天碑刻的保護工作進度甚至趕不上自然風化的速度。目前,對碑刻風化一般採用一種國外的塗劑,塗抹在碑文表面對其保護,只是這種塗劑的費用非常昂貴,碑林面積又大,保護資金又十分有限。另外,浯溪摩崖位於瀟湘之濱,近幾年每到汛期,浯台北崖區的10多塊碑刻就會淹沒在洪水當中。如果遇到大型洪水,有100多塊碑刻都會遭到洪水的威脅。

  除了自然災情,還有人為的隱患。前些年,有些書畫愛好者、文物管理工作者對着原作進行敲擊、拓印,使得本來風化嚴重、質地疏散的石刻越發模糊不清。近年來,隨着旅遊業的開發,遊客的增加,時有遊客在摩崖上題字畫鴉,甚至用石頭刻劃、撞擊,有意無意地損壞天然的崖壁。還有一些名人政要,也仿效古人,吟風詠月,刻於崖上,使得本來格調高古的摩崖文化變得媚俗不堪。

  為使碑刻文物世代延續,文明得以傳承,1994年,祁陽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開始對碑林進行全面管理。對碑刻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清除雜草灌木,對所有露天碑刻進行剝苔、除塵、清洗,恢復摩崖自然面貌;通過設置護檐,減少陽光的曝曬和雨水的浸蝕;通過對碑石的加固,對碑文貼膜、噴塗固化劑,使得石刻文本堅固持久;修築堤壩,防止河水淹沒部分銘文。浯溪文物管理所按省、市文物部門的要求對所有的館藏文物進行了『六防』處理(防塵、防潮、防火、防盜、防鏽、防腐)。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原碑進行了專業細緻的拓印,並重新整理,登記造表、建檔(包括電子文檔),填補了浯溪拓片檔案的空白。

  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應重點做好旅遊規劃與文物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規劃的銜接,統籌協調,實現與文化、文物保護等方面工作的有機結合,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事業發展全過程。在旅遊交通、旅遊安全、衛生、郵政服務、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大浯溪碑林的保護投入,保護好這一文化瑰寶。(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