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四六級』考試能否提高漢語應用能力?CFP供圖 被人們稱爲『漢語四六級考試』的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平測試,於2011年年底在北京、上海、江蘇、雲南、內蒙古和天津等試點地區開考,並從今年起推廣到全國範圍。 用考試的方式,能否改變當下社會的漢語應用現狀?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770人參加),58.2%的受訪者關注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平測試。僅26.2%的人認爲用漢語能力測試的方式能改善漢語應用現狀,42.1%的人認爲不能,31.7%的人表示『不好說』。受訪者中, 70後占29.4%,80後占42.6%,90後占10.9%。 當下中國存在『漢語危機』嗎 調查中,83.6%的人認爲現在人們的漢語應用水平下降,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楊國華,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已有10年。他感覺,從整體上說,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比起10年前要差了,甚至有老師覺得是一屆不如一屆,這讓他們感到很痛心。 楊國華發現,很多學生邏輯性很差,寫文章時錯別字很多,語句都說不通順。一部分學生在應用文寫作上幾乎是空白,連個通知、請假條都寫不好。楊國華曾在課堂上教同學們寫毛筆字,他發現,很多學生連毛筆都不會拿,更別說欣賞草書、行書了。 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四學生孫姍,正在寫關於『中國特色詞彙翻譯』的畢業論文。她感覺很多漢語特色詞彙正在消失。比如,一項關於輸入法軟體的統計發現,人們經常用的詞彙就是靠前的那幾個,呈現越來越集中的趨勢,這也反映出人們實際應用的詞彙在減少。 80後大學生毛毛說,電腦似乎讓自己進入一種溫水青蛙的狀態,漢字知識像被橡皮擦擦掉一樣,越來越模糊了。『我以前能寫一手很漂亮的鋼筆字,但現在都有點兒提筆忘字的感覺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漢字都記不準確了,還怎麼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當下漢語使用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調查中,72.9%的人表示電腦時代導致漢字書寫能力下降;67.0%的人表示網絡語言活躍,漢語出現碎片化與不規範化;67.7%的人認爲,人們不重視漢語,存在『外語熱,母語冷』現象;57.1%的人認爲傳統文化傳承出現斷裂,漢語表達日益粗鄙化。 南京市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告訴記者,如今很多孩子缺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在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被迫利用一切課外時間補習數理化英等學科,極大地擠壓了孩子的生活時間,孩子基本沒有時間讀課外書籍。這導致他們的語言表達非常枯燥,沒有活力,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老師在講課時,也只能傳授一些解題的技巧。因爲即使學生理解得再好,不符合命題者意圖,也很難拿到高分。『這是困惑我們語 調查中,57.7%的人認爲漢語教育應試色彩明顯,無法彰顯漢語的美感。60.9%的人認爲當下中國存在『漢語危機』。 在北京師範大學 他表示,關於漢語的危機,並不是普通話的危機,而是另外兩個危機:一是方言的危機。萬建中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到北京時,經常聽到『勞駕』、『借光』、『蓋帽兒』之類的詞,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很多原先掛在人們口頭上的方言都消失了。『文化的多樣性首先是語言的多樣性,多元的文化才是可持續的。』 還有一個是古漢語的流失。萬建中認爲,年輕人的古漢語使用和閱讀能力在普遍下降。中國傳統文化都是由古漢語承載的,古漢語閱讀能力下降會導致不能閱讀原典,會對理解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影響。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可能只是專業人士去閱讀。『一個不看原典和經典的民族,整體文化素質能提高嗎?』 82%的人認爲學好漢語可以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調查中,85.3%的人表示,有必要提高人們的漢語能力。82.0%的人表示提高漢語能力可以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77.3%的人表示可以增加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72.1%的人表示會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53.2%的人認爲可以鍛鍊思維方式;26.1%的人表示可以去教外國人漢語。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黃傳會,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漢語出現的問題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他前不久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一個研討會,在會上他講到,對於書法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用了電腦以後都不用書寫工具了,還談什麼書法? 『漢語危機會帶來文化危機。』黃傳會說,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漢語可以說是立身之本。一個中國人不注重漢語就是忘掉了老祖宗,漢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傳承工具,很多民族文化就儲存在漢語之中。 作爲一個90後,孫姍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等我們進入中年時,中國的文化會不會已所剩無幾了?』她說,大家是可以正常交流,但有多少人能學到漢語的精神和內涵? 『其實,紮實的漢語基本功對學習其他語言非常重要。』她發現,英語學得好的人,中文水平肯定很好。很多同學都感到,即使英語詞彙量再大,沒有很高的母語水平作爲基礎,也沒有辦法表達出真正的意思。 楊國華經常跟學生說,作爲一個中國人,如果基本的口頭表達、書寫都不行,出去怎麼跟人交往?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也是需要學好語言的。人際交往不是會說話就行了的,比如最基本的禮貌,都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掌握不了漢語的精髓,就沒辦法成爲一個有素質、有層次的人。 他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和外國人的交流越來越多,漢語的影響力也會增加。如今國外出現了『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願意學漢語。學好漢語,將來教外國人,也是一個不錯的職業選擇。 孫姍也發現,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對漢語很感興趣。一些外國朋友學起漢語速度相當地快。她有一個芬蘭朋友,只在中國待了6個月,和中國人漢語交流就已完全沒問題。他們真是很熱愛漢語,這種吸引力就在於中國文化的內涵。他們經常會問一些中國的詞彙,比如說『指鹿爲馬』的典故,只說字面意思他們是不明白的,只有了解到背後的歷史背景,才能讓他們真正懂得這個詞。 調查中,61.6%的受訪者認同學好漢語會有更多職業機會。 上海市民王旭東說,中國是在經濟騰飛後才有那麼多外國人學習漢語。『全世界都要和你做生意,別人自然要學你說的語言了,只有國家強大了,中文才會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否則你學好漢語想去教外國人,也未必會有外國人想學。所以,繼承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展好中國,漢語才會有真正的出路。』 50.6%的人認爲要讓漢語水平成爲人才招聘的參考依據 調查顯示,爲提高國人漢語應用水平,69.1%的人希望推廣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學;68.3%的人認爲要改革應試化的漢語教育方式;63.0%的人建議規範漢語使用。 接受記者採訪時,楊國華剛剛改完『大學語文』的期中考試試卷。他在今年考試中特意問了一道題,『通過一學期的學習,你對大學語文有什麼心得?』很多學生覺得,一開始對學語文沒什麼興趣,上了這門課才發現,大學語文和高中語文很不一樣,很有意思。和高中階段的應試語文教育不同的是,楊國華在課堂上會著重講作品的時代背景、意境感覺。他還把【關雎】、【蒹葭】等詩詞編成歌曲,讓大家吟唱,進一步體會詩詞的意境和美感。 楊國華建議,首先,在宣傳方面,要讓全民都知道漢語的重要性。第二,在教育方面,要把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結合起來。現在很多大學都不開漢語課了,這是教育誤導了學生,導致學生輕視語言學習。第三,用人單位也要轉變思路,單位招聘時不能只看重英語水平,如果能把漢語水平納入到招聘標準里,大家才能真正意識到學漢語的用處,發現漢語水平能對職業發展、今後的人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調查中,50.6%的人認爲要讓漢語水平成爲人才招聘的參考依據;46.1%的人希望推廣漢語水平測試。 據【中國教育報】報導,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副司長張世平前不久表示,希望漢語能力測試可以爲政府部門及其他各類用人單位在人員錄用、培訓等過程中提供參考依據,爲相關用人機構了解員工的漢語水平提供參照。 黃傳會說,讓漢語四六級成爲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可以說是措施之一。一個大學畢業生漢語水平太差,肯定是不行的。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強調漢語的重要性,要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並且要有一定措施,包括語文教育改革,改革教材、考試制度等。現在大學生進了大學之後,除了文科學生,基本都不學漢語了,我們要在高校增設漢語學習的課程。理工科學生也應該重視漢語,將來走上社會,項目論證、工程設計等都離不開精準的漢語表達。 『現在有些電視節目主持人像老外說漢語那樣,喜歡在動詞前面加「有」字,例如「你有說過嗎?」有些演員說台詞也犯同樣的毛病。這些人會起到很大的輿論影響和示範作用。』毛毛說,『強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可如果公眾人物都在說一些不中不洋的話,你還能感受到中國人的自信嗎?我認爲與其興師動眾地考試,不如加大監督力度。例如讓全國人民都來給電視節目「挑刺兒」,按錯誤多少進行處罰。』 王旭東說,要提振漢語,就請嚴格執行語言文字規範,不該有英語和網絡語言的地方就不要有,例如,政府機關公告、指示牌、新聞報導等。現在即使是新聞常常也會使用網絡語言,看了那麼多其他國家的新聞,沒有一個是像中國這樣的。所以,網絡語言不是不能使用,但主流文化還是應該保持其嚴整和規範,避免出現語言的碎片化和粗俗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