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近日頭版頭條【孔子學院:向世界的一聲問候】,引起讀者對孔子學院的廣泛關注。他們說:『讓美麗的漢語走向世界,讓世界聽懂我們的語言,進而了解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訴求,這太重要了!可以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過!』 那些與孔子學院一起走出去的相關工作人員更是堅信:這是一個國外的人將越來越熟知的名字,這是一個將會寫入中國歷史的名字――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趙延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在課堂上,我問留學生,談到中國,會想到什麼?答案往往是兩類:要麼是故宮、長城,要麼是便宜的中國商品和攀升的GDP。文化古蹟似乎只屬於古代,在這些外國人眼裡,當代中國只剩下快速增長的經濟。這不是中國應有的形象,中國需要打造新名片。在海外從事孔子學院工作三年,我意識到,孔子學院就是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在日本擔任三年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我逐漸認識到,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意義重大。 首先,這是中國在取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發展後,對世界的一種回饋。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世界上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需求隨之升高。作為漢語的母語國,滿足世界漢語學習者的需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孔子學院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孔子學院的設立,是我們第一次真正有意識地走向國外,和世界一起分享我們的語言和文化。雖然我們仍在不斷嘗試和摸索,但是我們目標明確、頭腦清醒。我們是在主動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真實的中國,了解中國人的思想,尋求共鳴。 我們把漢語、漢字帶到了海外,把中國結、京劇帶到了海外,把中國思想帶到了海外,中國哲學求和、求儉,主張適當控制物慾,追求精神平和。這種思想,對當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的學生有孩子,有老人,有政府官員,有公司職員,孔子學院把這些和平的種子、善意的種子、友誼的種子潤物無聲地播撒下去。可能短時間看不出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正在悄然影響着世界文化生態圈,一二十年後,這些種子一定會開花結果,中國形象一定會發生改變。 現在全世界有350多所孔子學院,500多所孔子課堂,有一大批中國人在忘我工作,在國外期間,我經常工作到深夜兩點之後,但是我不感到孤獨,因為我知道在世界800多個地方都有我的戰友,和我做着同樣的工作。我還知道,在北京,在德勝門旁邊,孔子學院總部的大樓燈火徹夜通明,他們有時候一個月會加出26天班! 一個國家,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點,有一個契機可以傳播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這是一種機緣,應當緊緊把握;對個人來說,一個人,一輩子,能有一個機會投身到國家的一件大事中來,也是一種機緣,應當倍加珍惜。漢辦許琳主任常常鼓勵海外教師和志願者說:『歷史會記得你們的。』我想,歷史記不記得我們每個個人並不重要,但是歷史一定會記得孔子學院這件大事。 交流的意義在於『民之交心』 丁安琪(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文化交流的意義在於『民之交心』。接觸一種陌生的文化,總是有很多的不解與疑慮,這在情理之中。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溝通的必要。 早先在德國,別人問我在哪兒工作,我說,是孔子學院的,別人不知道。再後來,與當地人交流,他們問,你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我說,是中國人。他們說,你可以教漢語,可以成為漢語老師。我說,我就是漢語老師。他們說,你可以到孔子學院當漢語老師,那裡很不錯的。 聽到這樣的話,我很開心。一方面,他們知道孔子學院了,另一方面,他們認可我們了。 在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他們逐漸了解中國,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他們會有事沒事到孔子學院的圖書館轉轉,借閱德文版的熊貓書看看,找我們講講書法、篆刻,討論討論孟子、莊子。 這其中,我能感受到普通大眾的友善,真誠。以前的學員會成為我們的義務宣傳員,為我們設計活動,拍照,並做成古色古香的相冊,還說以後希望到中國當志願者。 走入民間,走入他們的生活,我們就會越來越近。德國離中國很遠,孔子學院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 一種學術合作的渠道 耿幼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我們知道,在孔子學院之前,法國的法語聯盟、英國文化協會、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都試圖在全世界推廣本國的語言與文化,並且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相對而言,中國的孔子學院建設起步較晚,但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快速發展,成就引人矚目。 孔子學院辦學的特點之一,是由國內大學和外國大學合作共建(孔子課堂是中小學合辦)。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和國外多所大學合作建立了10多所孔子學院,比如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非洲的津巴布韋大學,歐洲的博洛尼亞大學、都柏林大學、日內瓦大學等。 通過共建孔子學院,推動了校際交流、學科交流、學生交流,也促進了高校國際化進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