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孔子學院:向世界的一聲問候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5 00:00|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585| 評論: 0|原作者: 沈衛星、靳曉燕、沈耀峰|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赴美漢語教師志願者為孩子上課。國家漢辦供圖 編者按 在紐約時報廣場戶外顯示屏上,水墨動畫形象的孔子『復活』了――他笑意盈盈地『作揖行禮』,謙謙君子之風傳 ...

赴美漢語教師志願者為孩子上課。國家漢辦供圖

編者按

在紐約時報廣場戶外顯示屏上,水墨動畫形象的孔子『復活』了――他笑意盈盈地『作揖行禮』,謙謙君子之風傳遞給每一位與他『相逢』的路人。而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孔子學院,更是讓中國的語言文化在世界煥發出生機。

2004年開辦第一家至今,孔子學院已經在世界五大洲的105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58所學院和500個課堂,註冊學員數有50多萬人,還有76個國家的400多個機構焦急地等待與中國合辦孔子學院(課堂)。最近,本報派出記者,採訪孔子學院總部,並分赴美國、英國、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考察了近20家孔子學院,對中外方學院院長、教師、志願者、學生及家長、我駐外大使、所在國國會議員進行了深入訪談。今天,我們特刊發這篇長篇通訊。

中國選擇了孔子,作為連接世界的『大使』。

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學院』,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品』――7年時間,孔子學院已在占世界人口86%105個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凝聚並形成了『漢語熱』。這是一種溝通的開始,塵封在西方記憶中的東方文化日漸清晰,對中國的印象從猜想變為現實感觸。

『講中文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2500多年後,孔子學說成為週遊世界的通行證。

歷史總在不經意間顯示它的戲劇性。1919年,美國人司徒雷登在中國創立燕京大學。臨湖軒,就是司徒雷登當年的住地。時隔92年後,它見證了北京大學與斯坦福大學孔子學院共建儀式。

美國紐約東65125號,略顯滄桑的磚牆上用中文寫着的『華美協進社』暗示着它與中國的淵源。

這是紐約地區第一家孔子學院,創辦於2005年。6年裡,318歲幼兒及青少年教學班級人數增長3倍。房子略顯侷促――日常的會議室在周末就會騰出來,成為漢語教室。『這個樓有些小了,就比如人在長,衣服還是原來的,快被撐破了。』華美協進社社長江芷若微笑示意,用中國人聽起來也堪稱流利的漢語說:『漢語在升溫,我要花費很大心思去找更大、更現代的房子。』

『對年輕學生而言,學習認識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很重要。』對中國的最初記憶留在江芷若的6本日記中。1982年,她22歲,走進北京大學,那時她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只花一兩個星期,我就很快喜歡上中國一切,包括食物、人。』

今天,更多的人從孔子學院開始認識中國。一路行走,異域口味的中國話總會在耳邊迴響,親切、動聽。

『星期一,吃披薩;星期二,唱兒歌;星期三,去爬山;星期四,要考試;星期五,來跳舞;星期六,去溜冰;星期天,回家休息。』這是在美國波特蘭國際學校,幼兒園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地說起中國式童謠。

『舉起你的手,把你的手拍一拍,搖搖頭,擺一擺。1234,飛一飛,騎一騎……』這是在美國新澤西州安閣吾市公立學區,二年級的孩子們歡聲笑語地說唱。

『這是王紅,她是我的表姐。她十五歲,她喜歡花,她喜歡去舞會。』這是在著名的私立寄宿制高中昊濟思學校,學生們用剛學過的中國詞語組合成語句。

『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亞洲協會主席丁文嘉看來,『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會成為國家、企業領導。對語言、文化,還有跟中國學生的接觸,有助於他們在進行兩國關係、業務來往時有更加好的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快速攀升:35個國家和地區已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在美國,2010年公立學校開設漢語課的大中小學超過5000所,學漢語人數達20萬。在英國,52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在法國,中小學學漢語人數連年增長40%。在德國,學漢語人數在5年內增長了10倍。

『孔子學院成立以後,作為商界人士,我們體會到了教育和商務是可以產生聯繫的,教育很快就能夠使商務得益。』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巴克蘭銀行埃里克興奮地對記者說。

來自英國中小企業聯合會2011年的調查顯示,英國企業界對掌握中文雇員的需求急速上漲:2009年是第三位;到2010年,升至第二位,僅次於法語。

『在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區里,人們理解了,講中文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美國大學理事會主席卡珀頓表示,『今天,學校擁有漢語中文項目,是他們一個很重要的優勢。』

『過去辦社交聚會,所有人的問候語都用西班牙語,以顯示自己具有國際學識,現在變成說漢語了。』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董事長這樣說。

學生大幅度增長,問題隨之而來。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採訪時,第一副校長奧拉曼別克夫娃・阿爾達克・奧拉曼別克夫娜說:『孔子學院去年只有兩位教師,今年已經發展到了42名教師和志願者。在派出人員上真是苦了中方的人。』而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的志願者們說:『這裡的教材太缺了,全是複印的。一個小學就有200多學生啊。』

對各大學來說,孔子學院可謂校園一景。在古堡之城愛丁堡大學,外方院長費南山帶着記者參觀孔子學院,很是自豪。

那是一棟四層的古建築,有美麗的大花園,樣式典雅。她說:『這是我們跟蘇格蘭政府合作的結果,他們給了我們很多投資,才讓這裡成為孔子學院的場所。』

『孔子學院都是根據外方的強烈要求辦的。』每每出國訪問,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許琳總能感受到外方那份急迫之情。

『給我1分鐘時間,就看一張圖!』許琳到美國訪問,羅得島大學校長卡魯茨跟着她跑,最終在紐約的會場截住了她。

那是一張羅得島大學孔子學院的效果圖。圖上清晰地繪製了一幢把寧波的『天一閣』和北京的『恭王府』結合在一起、成比例縮小的中國園林式建築。

卡魯茨說,羅得島大學是培養工程師的,現在中國的各種大工程的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學了漢語,我的畢業生才能有更好的機會。

孔子學院在期待中應運而生,猶如時代高塔上的避雷針,格外敏銳地捕捉到辦院過程中的閃電、雷聲、暴雨,那種清晨、艷陽、餘暉,也總是能提前感受世界需要中國的呼聲。

『至少他不會戴着有色眼鏡、用敵意去看中國』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每一所孔子學院的背後,都有它的苦與歌。在故鄉,是繁華和安寧;在他鄉,是孤獨與戰火。在故鄉,是熟悉和自然;在他鄉,是疲憊與不適。

『我們有1萬多名教師和志願者在海外,加上國外本土教師1萬多人,兩萬多張嘴天天在外面講中國,而且大多是對孩子們講。』

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景致!

一樣的壯觀背後,辦學人各有各的故事。

新生命的誕生,對將要成為爸爸的人而言,是無限的期待。

手機上,存有寶寶的照片。李文韜只能看看,卻還不曾回家抱抱自己出生不久的孩子。

在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聽到來自華東師大的國家漢辦公派教師李文韜的講述,我們由衷地向他致敬。

還記得漢學教授卡皮舍夫斯基嗎?

在當時很多國家還不知何為孔子學院的情況下,是他,率先推動建立了波蘭第一所孔子學院――克拉科夫孔子學院,而那時他已經身患骨癌。醫生指給他兩條路:一是趕快放下工作休息,這樣或可使生命延續更長一點時間;一是繼續現在的工作,但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他說:『我要把餘生都獻給孔子學院,這是波蘭第一所孔子學院!

外方尚且如此,中方更加敬業。

中方人士被派駐到國外,並不都是想象中的『美差』。箇中艱辛,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

在非洲,業餘生活極其枯燥。閒暇的日子,老師和志願者們就鍛煉身體。有的大學沒有廁所,他們只好帶兩個瓶子去上課,一個裝水,一個裝小便。停電停水是常事,網絡不通暢,備課時常被打斷,又很難和家人聯繫。海外的寂寞誰懂?

『這些具體問題,會讓他們的情緒不好。但他們忍着,也不說,我們到那裡看了才知道。』孔子學院總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浙江師大派到喀麥隆雅溫得二大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張笑貞,是位女同志。在非洲3年,被搶4次,生活費用高,麵粉5美元1斤,硬是咬牙堅持下來,感動了外方。回國後,喀麥隆授予她總統騎士勳章,專門請她回去領。

不僅是入鄉隨俗,連人也變了。天津師大派到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撒德在非洲5年,曬得黝黑,乍一看和黑人朋友差不多。

這些可愛的辦學人說,總是需要有人付出的。

太原理工大學派到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和兩名教師,從學校到住宿的地方要穿過市區,驚險時有發生,讓人猝不及防。有一次,他們去超市買東西,剛出門,爆炸就發生了,所幸毫髮未損。

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多數人家沒有自來水,靠打井取水。河北經貿大學派到孔子學院的院長也是位女同志,去了一年頭髮就掉了一半。在斯里蘭卡,孔子學院的教師、志願者工作和住宿的地方很破舊,一下雨就漏,女孩子們拿出所有的盆子瓶子接水,邊接邊哭。

即使這樣,沒有一個要求回來。

更多的人,紮下來,2年、3年、4年……無怨無悔地工作着。克服文化差異,貼近外國人思維,轉換話語體系,習慣新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每一位走出去的教師、志願者都在經歷這種『改造』,做新時代的傳道人。

『在課堂,從來沒有老師給學生倒茶,我們改變了這種傳統。我們是用一種親和、真正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去慢慢讓大家知道,中國不是可怕的,也不是落後的。一旦消除了這些溝通上的差距,很多東西就能夠實現。至少他不會戴着有色眼鏡、用敵意去看中國,看孔子學院。』英國倫敦商務孔子學院院長盧紅道出衷曲。

的確,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所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深入社會,以其獨特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廣泛性,為民眾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改變的不僅是自己,改變的也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評價。『美麗的中國名片』、『真實的中國讀本』、『可愛的民間大使』各種讚譽接踵而至。難怪有人言:孔子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支擁有國際視野、世界情懷、愛國主義情懷的新型隊伍,為中國教育國際化舉行了奠基禮。

成就後面,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付出――因為來孔子學院,職稱評定、收入、就業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又不是立馬就能解決的。

『我們知道,這兩年,漢辦領導一年跑財政部幾十趟,就為了提高教師待遇。從去年7月份開始待遇提高了,但一些教師沒有趕上好時候,待遇提高了,他們走了。』

7年時間,真的無法做到一切完美,但一點點的進步是每個參與孔子學院工作人員的期盼。

在總部,典型的『小馬拉大車』。95個人員編制,70%以上為『80後』,全體員工幾乎不歇節假日,每年工作時間超過法定一倍以上。

緊張和忙碌之中的他們,也都會有自己獲知的故事,感動着自己,也寫就自己的孔院故事。

『學中文改變了我們』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直到今天,一提到中國,外國朋友第一感覺是中國的食物特別好吃。其實,中國還有許多事物可以與西方社會共同分享。孔子學院,給了中國文化面對世界、面對現代、面對未來的極好機會。在孔子學院學習中文,正在悄悄影響着外國朋友。

是什麼讓他們怦然心動?

『墨有九色,即使沒有西洋畫華麗的顏色,中國畫也能通過墨的深淺、墨氣的不同表現出造物的結構、遠近、明暗關係。』從來不知筆、墨、紙、硯為何物的美國學生生平第一次在孔子課堂上領略了中國畫的奧秘。

首屆美國百年高中孔子課堂畢業生共33名,其中,中國畫畢業生18名。美國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副院長崔建新告訴記者:『最令人感動的是,學生們竟能從對中國畫的學習中領略生活的真諦。比如一個不小心染上的黑點兒,中國畫卻能別出心裁、將錯就錯,點染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像我們的生活,誰能保證一生不犯錯誤呢?難得的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中文如何改變了我們?

英國金斯福德社區學校校長戴嵐女士對記者說,她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這個學校有很多學生的家庭背景並不富有,他們能夠學到中文,感到非常驕傲,因為學習中文不僅增加了他們以後的就業機會,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文化道德教育。學習中文就是學習中國的美德。』

『中國文化是如此精彩,如果我沒有到孔子學院來學習,我不知道將會是什麼樣子。是孔子學院給了我生活目標一個很好的實現路徑。』在南岸大學孔子學院學習中醫的英國學生黃易安充滿信心。

『中英關係在過去幾年間有很大進展,但我仍然認為在中英兩國之間存在着一個理解上的鴻溝,而孔子學院正在幫助我們彌合語言、文化和歷史鴻溝。有很多英國高層官員,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政治家,都受益於倫敦商務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

在倫敦著名的上議院大樓里,英國最年輕的議員韋鳴恩向記者這樣描述。

『人們驚訝地發現:運用東方智慧能解決很多人類的矛盾和衝突。』許琳表示,多元化發展的世界需要中華文化。但她更清楚,『中國文化只有在和世界文化交流、交鋒、交融過程中才能實現真正的復興,現階段中國和世界的對話還停留在文化交流層面,離交鋒和交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差得很遠。』

――這是我國教育系統第一次成建制、大規模走出去,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拉近了中外院校的距離,也為學校發展創造了條件。

――各國孔子學院在開展漢語教學的同時,還利用中外節慶、社區重大活動等機會,舉辦大量中醫、武術、書法、茶藝、戲劇、舞蹈等內容豐富的中華文化活動。2011年達到1.3萬場次,受眾達722萬人。

――孔子學院整合國際國內資源,發揮人才聚集效應,先後邀請許嘉璐、袁行霈、杜維明、吳建民、於丹、馬西尼、施舟人等到各國孔子學院宣講中華文化。

――在興辦孔子學院的過程中,廣泛與外國的民眾接觸,真切地認識到中外文化差異和話語體系的不同,逐步學會了如何與外國人打交道。

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也可以通過孔子學院順暢地進行下去。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苗福光對記者說:『海峽大學孔子學院的高級孔子班裡有一個博士生,研究與中國有關的課題,我們也把一些學生送到中國進行高級別的中國學術研究,這些學生將來都會成為研究中國的專家和學者。而海峽大學的中東歷史最全,完全可以將中國有關中東問題的專家請到這裡來進行短期或長期的研究。』

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宮小生、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王開文等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為孔子學院作了註腳:現在看來,孔子學院不僅僅是漢語教學,今天它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通達的渠道,以後它更是一個巨大的綜合文化交流平台。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