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 『老的不講古,小的離了譜。』古往今來,遼東滿族民間盛行講故事之風。他們用講故事的形式教育子孫、記錄歷史。寒冬里的漫漫長夜,勞作休息的田間地頭,時時處處可見老人講故事的情景。尤其是在逢年過節或舉行婚喪嫁娶時,一些人家還邀請來說書、唱戲的民間藝人,增添喜氣和活力。 上世紀80年代,遼寧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歌謠】、【中國民間諺語】等『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全省開展了大規模的民間文學普查,發現能講述百則以上的故事家百餘人,編印故事家專輯11部。 【滿族民間故事・遼東卷】主編、遼寧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秋說:『改革開放初期,遼東地區滿族民間故事資源豐富,像深藏的大油田,鑽個眼兒就可以發生「井噴」。講述者個個都是故事行家,把講出的故事記錄下來,就是完整鮮活的民間文學作品。』 然而三十年過去了,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遼東地區家家講故事、聽故事的場面不復存在,滿族民間故事的傳承也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 2008年,『滿族民間故事』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此,遼寧省重新啟動了對滿族民間故事的普查,成立了以遼寧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為項目責任單位的『滿族民間故事』調查組,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展開了為期三年的普查、搜集和保護工作。 調查組在重新調研後發現,滿族民間故事消失的速度遠比人們想像的還要驚人。之前發現的能講50則以上的故事家多數已離世,健在者也由於講述故事環境的消失,多年不講故事,講述質量明顯下降。正如桓仁滿族自治縣拐磨子鎮的滿族故事家富察德生所說:『我們已經是最後一批會講滿族故事的人,我們不在了,就沒人會講了。』 『故事家的離世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搶救、保護滿族民間故事迫在眉睫。』主持此次普查及負責【滿族民間故事・遼東卷】主編工作的夏秋說,『就在項目組籌備普查的過程中,本溪滿族自治縣泥塔村的一位重要故事講述人突然去世,近百則滿族民間故事就這樣隨着講述人的故去而湮沒了,這讓項目組進一步認識到「滿族民間故事」項目的瀕危性。』 三年來,遼寧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走訪了清原、新賓、本溪、桓仁、岫巖、鳳城等6個縣,訪問200多位村民,錄音140小時,採集滿族民間故事800余則,對滿族民間故事進行了大規模的資源普查、田野調查、資料整理、項目文本和錄像片製作的工作。 項目組根據普查的結果,運用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理論,深入研究滿族民間故事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整理編輯出版了這部120萬字的【滿族民間故事・遼東卷】,這標誌着此次普查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夏秋表示,這些傳承至今的民間文學作品,對於與遼寧區域生態環境抗爭的族群生存史,有近乎全景式的展演,是對族群生命意識的藝術展現與詩化歌頌。書中收集的滿族民間故事中,無論是極具幻想色彩的幻想故事,還是切近現實幾近『白描』的生活故事,乃至諧趣盎然、喜感十足的短小笑話,都可以讓人們體察到遼東滿族民眾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樣態及精神狀貌,把握到他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觀察與認知,對祖先的尊敬與追念,對歷史的回顧與記憶,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對本族同胞的認同與情感,對異族文化的接納與包容,對生產與生活的操作與承繼,對真善美的讚美與追求,對假惡丑的諷刺與抗爭,體現着遼寧滿族民眾特有的人生觀念與哲學思維。 夏秋說,普查採錄滿族民間故事的工作就像是在修復一幅國寶級的歷史風俗畫卷。這不只是為了保留保存,更是在保護我們的地域文化特色,因為它是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民眾共同創造的文化樣式之一,它流淌在民眾的血液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