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的大學時光怎樣度過?也許是在嚴謹的課堂,正襟危坐;也許在演講台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許在油墨飄香的圖書館裡,奮筆疾書;也許在徹夜不熄的教室里,挑燈夜戰……今天回想,似乎還感受得到那略顯緊張的空氣。 但,也許還有些別的,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閒散的時光、夏日的午後、綠茵場上的拼搏、湖邊的垂柳、街角的大排檔、畢業前的聚會、臨別時滑落的淚水……在這緊張與鬆弛、歡笑與淚水的充斥中,大學生活就這樣輕輕地翻過。 今天年輕人的大學時光又被什麼填滿?他們最喜歡做什麼?他們最喜歡讀哪本書?他們怎樣度過每一個青春洋溢的日子?他們的精神世界要靠什麼來點亮? 歲末時分,記者製作了200份調查問卷,來到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江漢大學、山西農業大學、泰山醫學院等隨機挑選的全國9所大學,希望全景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生活。 快餐文化更受歡迎 山西農大農林科技專業大一學生小鄧的一天則在滿滿的課程中度過:『我覺得比上高中還辛苦。』他說。由於參加了學校的『國旗班』,他每天早上6點就要開始體能、正步訓練。晚上下課後,還要接着訓練到9點。『除了課業忙,學校的講座資源也確實挺少的,如果說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主要就是靠手機上網和周末泡網吧了,聊天、上微博、看網絡熱門貼子是我最喜歡的事,偶爾也和同學去唱歌。』小鄧說。 小鄧身邊除了課本,沒有別的書籍。 清華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小李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早晨7點起床,8點鐘帶着電腦到圖書館上自習,她說:『帶着電腦上自習很「流行」呢。』 找到座位後,她並不忙學習,而是先把電腦打開,把各種聊天軟件都『招呼上』,打開淘寶網看看網購的進度,發第一條微博,內容往往是『新的一天又開始了』等等,還要打開娛樂新聞,看看娛樂圈的新鮮事。把這一切都做完以後她才能放心地打開書:『如果不這麼「逛一圈」,好像少點什麼,學習也不安心。』 如果一天沒有課,她會一整天都泡在圖書館。『學習效率其實不高,除非三天後要考試或交論文。』她笑着說。晚上回到宿舍,則照例是『觀劇時間』。宿舍姐妹或看美劇、或看韓劇、港劇,或者上網看各種娛樂類訪談節目如【康熙來了】等。『我們喜歡一切不用動腦的節目。』小李說。臨睡前,還要再『刷』一次微博,看看關注的人都說了些什麼。『這樣才睡得踏實,』小李說,『我覺得我有些輕微的娛樂強迫症。如果不先娛樂一下,就沒辦法工作。』同宿舍的姐妹都點頭稱是。 翻開小李隨身的書籍,大多是【中國政治經濟史論】、【國富論】等,她說『這是教授要求看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大二學生小雪的一天大多比較閒適。課業不忙,她參加了學校的『舞蹈團』,每天有兩個小時時間舞蹈、練功,她覺得十分自信、充實。除此之外,她的業餘文化生活主要是瀏覽購物網站、和同學K歌、看網絡小說、看電影。小雪最近看了電影【失戀33天】,十分有共鳴,所以找來這本小說重新閱讀。她同宿舍的姐妹則在看【千山暮雪】、【是日夏茗】、【寂寞空庭春欲晚】等熱門網絡小說。 網絡小說、熱鬧的脫口秀節目,儘管有一些大部頭經典著作,大多為了增加專業知識,從問卷結果看,人文類書籍並不是大學生的熱門選擇,選擇看【紅樓夢】、【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名著以及【美的歷程】等人文書籍的同學僅占總量的10%左右,快餐文化似乎更受大學生歡迎。 七成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如何讓大學四年的大把空閒時間過的有趣、有意義?不少同學選擇了社團活動。 記者計算了一下,在回收的169份問卷中,約七成大學生參與了各式各樣的社團組織。除了學生會、團委等學生工作組織,民樂社、手工社、詩社、舞蹈團、愛拍電影、定向越野協會、志願者協會等等都是大學生十分熱衷的社團。還有不少大學生選擇了比較生僻的針灸協會、紹興戲曲協會、偵探社等。 參加社團活動的同學,每天至少花費半小時在自己熱愛的活動上,最多的時候甚至長達10小時。不少同學表示,社團活動讓自己找到自信,同時把自己的愛好發揚光大。北京師範大學大二學生張靜,她每個禮拜都會隨自己參加的志願者協會一起到北京郊縣的打工子弟學校,為學生免費代課。從開始僅僅為了好奇,到現在成為一種責任,張靜覺得獲益良多,『不斷進步和成長的其實是自己。』她說。 不過,也有一些同學把參加社團活動歸結到『打發時間』上。『一些社團其實沒什麼活動,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聊天、搭夥吃飯、唱歌。不過也挺值得珍惜的,畢竟就這麼短短兩年,很快就要忙着實習、找工作,沒有時間聚了。』清華大學學生小李告訴記者。 『社團活動帶給你們什麼?』記者問。 『怎麼說呢?有營養的活動還是比較少,我覺得我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些欠缺。大一大二的時候往往是社團活動的擁護者或學生工作的執行者,到大三大四的時候大家就開始為找工作忙碌了,參加社團活動和學生工作的就比較少了,到讀研究生的時候,大家就變得更「宅」了,圈子也慢慢變小,休閒時看電視劇比較多。』小李說。 願意花費在『文化』上 記者發現,旅遊、攝影、買書、看電影、文藝演出以及玩網絡遊戲是大學生們最喜歡的文化活動,並願意為此花費。在文化消費方面,同學們花費在50元到1000元不等,還有兩成同學表示大多可以在網上獲取,不需要花費。記者計算了一下,同學們的平均花費大約在150元左右。 江漢大學大一學生劉鵬是攝影『發燒友』,一到假期他都會背着自己心愛的相機走街串巷,隨手紀錄身邊有意思的小事。『這個愛好花費不菲,我每個月平均大概需要花掉1000元,有一次我給相機換了個鏡頭,花掉近1萬元,一年都吃鹹菜方便麵生活的。』劉鵬笑着說,『但是比起去KTV唱歌,我覺得這個錢花得挺值的。』 不少同學選擇在節假日郊遊、登山、徒步等,鍛煉體魄,陶冶情操,增進友誼。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校附近有不少『小影院』、『黑網吧』、『日租房』等,也在吸引同學們的目光。西北民族大學大三學生小王說:『我們把這個叫做「商業二條街」,學校里的超市什麼的叫商業街,這些就是第二條商業街。電影很便宜,上網也很便宜,但是內容健康不健康就不好說了。』 『你可以選擇逃課、你可以選擇任何愛好、你可以選擇各種生活方式,無論你如何選擇,都會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學和朋友,我覺得這就是大學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們無從判斷哪種選擇是對的,哪種選擇不對,讓時間證明吧。』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張靜告訴記者。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