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辭書大師離去,留下數千萬字辭書典籍; 一生為中國語言立碑,也為世人留下一座學術豐碑。 21日,凜冽寒風中,上千副輓聯茫茫一片,千餘學子、生前親友在武漢送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獻學 三十餘年『冷板凳』 典籍人生『活字典』 朱祖延,江蘇寶應人,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薰陶,廣泛涉獵古代典籍,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在幾十年教學與研究生涯中,他和辭書編纂結下不解之緣。而修典,幾乎貫穿其學術生涯。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是我國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具書。1975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改變『大國小字典』狀況,組織專家編寫【漢語大字典】,年過半百的朱祖延被任命為副主編。從此他坐上這個常人不願坐的『冷板凳』,一坐就是30多年。 編典是一項周期長、紛繁複雜的文化工程,【漢語大字典】一編就是十個春秋。在那個年代,編寫字稿的物質條件是相當艱苦的。數九寒天,手凍僵了,只有雙手互搓,或到煤爐邊烤烤。炎炎夏日,雖有吊扇,因滿桌鋪滿字卡而不敢開,只有強忍酷暑煎熬,按時完成編寫任務。 朱祖延致力於辭書編纂,連續主編了【漢語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辭海】【爾雅詁林】等七部大型辭書,還根據 在朱祖延編纂的眾多典籍當中,【爾雅詁林】最讓先生欣慰。【爾雅】和【說文】是我國最早的兩部語言工具書,在古漢語史上有『雙璧』之稱,清代人編了【說文詁林】,他要編一部【爾雅詁林】,對兩千年來【爾雅】研究進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總結。 【爾雅】是小眾書,要搜集歷代關於【爾雅】的注釋、校勘、版本與評論等資料,困難異常,前期準備工作就做了3年。在他帶領下,湖北大學 『編典就要耐得住寂寞。』朱祖延說。經歷十四個冬夏輪迴,皇皇六大卷、一千多萬字、匯百家眾注於一體的【爾雅詁林】終於編著完成,獲國家古籍類圖書出版金獎等三項國家大獎,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 二十餘年斗絕症 此生只為學術活 1984年,正當【漢語大字典】進入審定的關鍵時刻,朱祖延卻因為腎結石病倒了。剛做完腎結石手術,他又被確診為直腸癌,而此時【漢語大字典】和【漢語成語大詞典】相繼需要定稿,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著名 199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華大典】,對我國歷代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進行全面系統的分類整理。其中【語言文字典】編纂工作於1994年啟動,朱祖延以古稀之年擔任主編。他曾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語言文字典】出版,如今卻成為最大的遺憾。 露冷風清香自老 不辭辛苦作人梯 『幸有殘年羸體在,不辭辛苦作人梯。』這是朱祖延在我國第一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所寫的詩句,也是他為師範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奮鬥不止精神的形象寫照。 在30餘年編纂辭書的生涯中,朱祖延培養出了一批在全國辭書學界有較大影響的學者,如辭書學家汪耀楠、鄒酆,辭書編纂專家馮瑞生、宛志文、張林川等。 雖然他在學術界地位尊崇,被稱為辭書界的巨擘。可低調的風格,小眾的圖書,註定他不能因此獲得顯赫的社會知名度。 他笑對黃卷青燈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型集體項目上,為此放棄了自己寫專著的時間。他沒有時間去跑職稱、演講,卻認真批改學生寫的每一篇作業,小到一個注音的錯誤都會改過來。 朱祖延帶的第一屆研究生、現任湖北大學文學院院長郭康松說,不少在讀研究生參與了【漢語成語辭海】的編纂,編出的稿子質量參差不齊。但到 【引用語大辭典】出版時,朱祖延說,編者今年八十有七,衰年羸病,雙目近盲,對引用語的編纂,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但願後有來者,踵其事而增華。 這是一位辭書大家的心聲,也是對後學者寄予薪火相傳的殷切期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