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 朱志飛 攝 『學生一進校,基礎課可以不學,專業課也可以不學,課外實踐等統統都可以不要,只要一門心思攻考研。』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出席在南理工舉行的『第二屆創新中國論壇』。 在談到『大學文化創新的困惑與出路』時指出,目前國內部分高校的教育儼然成了高中的翻版――專門應試,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經淪為了『考研基地』。 大一剛進校就開始準備考研 『一年級,就開考研啟動大會;二年級,動員考研大會;三年級,考研動員大會;最後還有一個考研表彰大會。』熊丙奇用一句形象的描述,介紹由於就業困難,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被學校告知,考研是唯一出路。當然,學校對他們的考研是相當支持:不僅為準備考研的學生開設單獨的教室,還配備了英語、政治 對於考研學生的本科教程,學校在很多方面都『網開一面』。考試能打高分的絕不會打低分,能不上的課老師也絕不會點名。就連需要自己動手的畢業設計,老師也是把思路、數據、範本都給了他們,學生照抄一遍就行。 熊丙奇介紹,不少高校因為不管其他功課,只是專門應試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稱為『考研基地』。 『應試教育』入侵高校 不好好打基礎學專業知識、不好好參加實踐鍛煉動手能力,單靠背書、做題就能考上研究生?在熊丙奇看來,目前研究生考試制度的設計確實攔不住『應試大軍』。 熊丙奇介紹,考研主要拼的就是初試時的英語和政治。儘管現在考研也要看複試成績,但是複試在考研總分中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而且很多複試還是考試。如果在初試成績中占有絕對的優勢,總分就一定不會低。 『但問題是,只會背書、做題的學生絕對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研究生。』熊丙奇說。 『基地』學生不受歡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教授曾經遇到過兩位學生,初試成績都非常高,但是其中一位把飛機的機翼叫『翅膀』,另一位把直升機說成『直升飛機』。『連最基本的專業術語都沒掌握。』他說,有的工科學生大學4年連實驗室都沒進過,研究生期間連個最基本的實驗都做不起來。『導師手上的科研項目他們根本沒辦法參與。』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一位博士生導師也招到過一名初試、複試成績都很高的學生,但是這個學生帶起來非常困難。對理科生來說,最基本的是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這個學生連最基本的推理能力也不具備。 『某些省份的某些高校,因為不管其他功課,只是專門應試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稱為「考研專業戶」,不少名牌大學的教授都把這些學校的學生列入了「黑名單」。碰上這些學校的考生就會格外「警惕」。』這位博導說。 『985、211高校的學生還可以扛着學校的牌子找工作,還可以利用保研(一般985、211高校的學生每年有超過30%的保研名額),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只能考研。』熊丙奇認為,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才能保證其教育質量,才能培養出真正有個性的學生。『考研基地』這樣的怪胎也才能消失。 教授正淪為『學術民工』 『部分高校淪為考研基地和目前研究生考試制度的設計有關,但其根源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沒個性。』熊丙奇說,從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職高專,中國的高校全都把科研的數量而非質量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不管是講 熊丙奇說,目前國內的大學裡,教授的薪酬制度為『基本工資再加津貼』。在教授的收入中,津貼占有相當的比重。大多數高校現在對教授實行考核制度,為教授一年裡完成的工作量設定指標,一旦教授沒能達標,他的津貼就會被扣除。『在此制度的脅迫下,教授們哪還有心思安心做學問呢?』對此,熊丙奇認為源頭在於高校正在把工作的重點從『教學』轉向『科研』。『但這類「科研」僅是盲目追求數量,並不講究質量,成為高校牟利的工具。』熊丙奇認為,在學術功利化、學術泡沫化的環境下,很難有貨真價實的創新。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