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平頂山日報
本報鄭州 唐代花釉瓷產於河南魯山段店,釉色為黑地、乳白藍斑,其中腰鼓系皇宮用瓷,始於唐初,盛於開元、天寶年間,以後失傳,存世稀少,其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頗高。唐代花釉瓷燒制技術為我國首創的液―液分相釉技術,並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改變了唐朝中國瓷器『南青北白』的單色釉局面,為鈞瓷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梅國建長期致力於魯山唐代花瓷復仿製技術研究,先後出版了【中國歷代鈞瓷釉色】、【二十世紀中國傳統鈞瓷】等學術專著。專家認為,梅國建的這項研究挖掘了唐代花釉瓷的傳統工藝技術,根據唐代花釉瓷殘片標本的胎、釉化學組成數據,通過反覆研究和試驗,揭示了唐代花釉瓷的液―液分相結構和分相液滴散射呈色機理,選用魯山當地的全天然原料,採用柴窯、煤窯、液化氣窯等燒成工藝,成功仿製出唐代花釉瓷品種。其研發的仿古類成品如細腰鼓、壺、罐、豆等,其形、色比例得當,收放自如,造型優美,品相優良,形象逼真,可與出土和存世的唐代作品媲美;現代類成品如瀑布石、豹、水盂等,集形、色、質、藝、文於一體,自然飄逸、豪放透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社會效益顯著。專家委員會認為,該項技術工藝獨特,達到了國內研究領先水平。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