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首都師範大學漢字認知與表現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目前在國際上出現了小小的漢字熱,為什麼我加一個附加語『小小的』?六十五億人口,現在學習漢語的才幾千萬,而單一個中國,學習英語的就有兩億人,可見,漢語還不夠熱。原因很多,也很複雜。關於漢語和漢字難學的神話,瀰漫在全世界。 漢語真的難學嗎?對我們漢族人來說,不以為然;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雙語教學的時候,孩子們也沒有反映難。為什麼外國人學起來就覺得難呢?原因也很複雜,例如,漢語和許多語言不是一個語系的;同時,『蛇』形文字寫慣了,要看方塊字――二維的字,總覺得是看圖畫。我想,有沒有我們教學不得法的問題?我們在漢語環境中教中國人教慣了,換一個語言環境,一個外國小孩子,每星期只有兩個小時學漢語,一下課就是他本民族語言的環境,原有的教法不適用了,有沒有關係呢?設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學印度語、斯瓦西裏語、日語,難不難呢?當只給你兩個小時的語言環境,其他都是漢語環境的時候,學外語難不難呢?關於漢語難,也是如此。可見,關於漢語難、漢字難的神話背後有假象。應該用我們的教材、教法以及教師的水平,把這假象剝掉,讓它的難度降到學習任何一種外語的那個水平,而不應該在所有的難中突出漢語、漢字,使它變成世界上最難學的。 有『形』有『意』,使漢字成為世界上一千多種文字中極少數的可以成為一種藝術的文字之一;過去我們注意漢字的『表現』,就是書法。今天,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漢字的表現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這完全可以從漢字本身去研究: 第一,漢字的表現,不應只停留於『形』所表示的意象或具象,還要深入開掘漢字裏面的義理。漢字的系統和中華文化一樣,包含着或者說受控於中華民族的哲學理念。例如,現在人們常說中華文化的特點是『天人合一』,漢字的構形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八個字貫穿於所有的漢字,包括簡化字當中。取諸身,取諸物,本身表達的就是天人合一。肢體的『肢』,最初就是一隻手拿個樹杈子――樹枝,表現的是『樹』上的那個『枝』;當看到自己也像樹一樣長着『枝』的時候,於是就用來稱自己的肢體、四肢。為了區別,左邊加『木』,就是樹『枝』;加個肉『月』,就是『肢』體。這就是『遠取諸物』。『物』和『我』是同一的。樹有『梢』,古稱為『杪』,在漢字上體現為『末』;樹有根,我們稱為『本』,口語裏說『樹根』,至於在人身上的根是什麼呢,『腳跟』。一個『木』,一個『足』,部首不同。這種情況俯拾即是,若能對漢字這樣做出宏觀觀察,則天人合一,同胞物與,都體現了。 第二,希望能夠和現代的手段相結合。既要挖掘、體現漢字最古老的義理,還要跟最現代的手段結合,不能拒絕現代聲、光、電等技術。 第三,和我們的基礎教育結合。小學六年,識得2500個漢字是大綱的要求,能不能三年完成呢?怎麼樣能夠縮短識字的階段?事實上,有些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能認1000多字了。雖然現在也有很多兒童達到了這一步,但那是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所造成的,還不是普遍的。如果從『認知』科學上取得成就,體現在義務教育的教學裏,是可以做到的。這樣的話,孩子們寫作文、看書,就會普遍地超過現在的水平。 第四,希望能和『漢語走向世界』結合,轉化為我們每年派出的7000多名志願者和教師從事教學漢字的基本技能。今年我們計劃要派出8000多人,大概到後年,每年到世界各地教書的老師和志願者要超過一萬人。同時,我們每年還要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培訓一萬名各國本土教師。人數雖少,不過兩萬來人,但是他們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頭兵,直接作用於各國社會的底層社區。這種景象是60年來我們未曾遇到的,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好時機。 (摘自2011年6月許嘉璐先生在首都師範大學『漢字認知與表現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