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天文台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12月7日9時29分迎來今年的大雪節氣。專家提醒說,此節氣內,冷空氣活躍,氣溫降低,天氣將更加寒冷,公眾要注重保暖,尤其是腳部保暖應加強。 我國天文教育專家趙之珩指出,在每年公曆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即為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進入大雪節氣後,天氣越來越冷,寒風蕭蕭,雪花飄飄。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可簡稱為『荔』,也是由於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值此時節,保暖就顯得很重要。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傳統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所以,在寒冷的大雪時節人的腳部保暖尤應加強。 她提示說,此時節,第一,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第二,患有心腦血管病、關節炎、消化系統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身體不舒服應該主動到醫院檢查,通過中醫的調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第三,出門時,要戴頂帽子,配條圍巾,穿雙保暖鞋,這樣的穿戴對防寒有很大作用。 俗話說『風后暖,雪後寒』,伴隨着大雪而來的是溫度下降,摔傷、凍傷、感冒、交通事故等成為雪天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李艷玲提示說,從預防的角度看,行人出行時要儘量放慢騎車或步行速度,防止滑倒,而老年人則應減少戶外活動,出行時最好由他人攙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