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似乎並未讓人們對早已耳熟能詳的『素質教育』煥發信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 當代大學生的『尷尬』 王焱的同事羅誕鋮老師說,現在的大學生由於從小學到高中的『被安排』與『被考試』,絕大部分學生已將考試作爲奮鬥目標,將『被安排』作爲常態,失去了獨立發展思想的能力與意識。到了大學,突然面對一個相對『不被安排』和『不被考試』的環境,對生命與人生的追問被迫來到眼前。很多大學生迷惘了! 的確,許多孩子因爲以前從來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只需要想著如何考高分,如何考好學校、好專業。而現在進入大學面對的問題,是生命之問,人生之問,遠非『考試技能』和『標準答案』所能解答。這時,大學生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補回過去應試教育中最缺的課,在文學、哲學、歷史、藝術、實踐中追尋生命之問;一種是乾脆迴避,將自己置於虛擬世界,在電子遊戲和網絡空間中消耗真實的生命能量。 山西大學李忠人副教授說,一些學生也因此把上大學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歇腳點』。 記得北師大一位校領導說過:『現在大學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妝的多,健美的少;講營養的多,講鍛鍊的少。』 最終,對於大學生的人生曲線,羅誕鋮這樣說,人們習慣了用數字與能否來判斷事物的價值。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數位化的格式影響了對事物和自身的判斷,很容易爲外界裹挾著自身前行。 素質教育豈是唱大戲? 這是記者曾經看到一所大學素質教育的匯報展示: 『目前,我校用於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各種設施、道具、場所已相當完善。有公共畫室與公共製圖室合計20多間、素質專用教室1間、公共多媒體教室320多間;擁有公共鋼琴2台、管弦樂器一批、打擊樂器一批、鑼鼓一批、龍獅兩套、各類演出服裝多批、音響燈光設施多套等教學設施與教具,資產總值合計達400多萬元。』 在教育部直接推動下,經過兩個批次建設,全國共建立起93個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覆蓋157所高校。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專門的文化素質教育機構。山西大學李忠人老師作過分析,這些機構一般都是專職教學型機構。而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一般都是由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或者專業學院組織實施的。這樣,在工作職能上出現『兩張皮』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機構不參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不一定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機構納入進來。尤其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最爲突出的問題便是功利主義。較爲普遍的現象就是將文化素質教育等同於課程開設,認爲只要多開一些課程,向學生傳授一些相關知識,就完成了文化素質教育。這種形式化、簡單化的文化素質教育,沒有真正切中要點,更不可能發揮實際的功效。王義猷教授指出,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化』,要使受教育者能夠全面自由發展。『有教無化』不如不教。 素質教育應該是一個整體 何爲素質教育?王焱副教授認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並非涇渭分明,二者其實是相互包含的。現如今之所以如此強調素質教育,是因爲長期以來我們的應試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走入了某種誤區,僅僅強調短期效應的智育,忽視了對長期效應的道德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培養。人們的慣常思維是,應試教育與專業教育更多地傾向於教會學生如何做事,而素質教育則更多地傾向於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因此,素質教育尚未被真正納入體制,因而成爲了所謂的『奢侈品』。所以,高素質既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的內容。因此,素質教育不應當僅僅是一個結果,同時也應該是一個過程。 李忠人副教授認爲,要把大學素質教育落在實處,一定要明確把握素質教育的內涵。他說,一個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著他的知識結構、道德規範、心理素質,這種不可分割的一體性決定了素質教育應該是整體的、全面的、均衡的、發展的。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遭遇葉公好龍的困境:一方面社會呼聲日漸高漲,可視性成果大量湧現。而另一方面又受到來自官方、校方、學生,甚至是任課教師的多重輕視。 就學生而言,學生大多傾向認爲人文素質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是一門容易混學分的、可有可無的、充其量是錦上添花的課程。學生對人文素質課常採取敷衍的態度,其重視程度遠不能與同爲公共課的【大學英語】相提並論。 就老師而言,大學的一流學者與知名教授,紛紛遠離人文素質教育的講台,更願意承擔專業課而非素質課。比如,中文系的教師更願意給本專業的學生講授專業課,而不願面向全校學生講授【大學語文】這樣的通識課。究其原由,不僅僅是因爲人文素質課在教學體制中普遍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在學生心目中缺乏威信;同時也因爲在很多人看來,【大學語文】不是獨立的學科,教授【大學語文】意味著沒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沒有科研的深度,不利於將來學術事業的發展。總而言之,承擔素質課的教師無形中比教授專業課的教師『矮了一頭』。 這來自方方面面的多重輕視相互疊加,嚴重消解著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 教育界的圈內人士曾感嘆,中國的教育現狀可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紮實實』來形容,而人文素質教育更有『熱熱鬧鬧一台戲,一旦演完無痕跡』之感。的確,人文素質教育多停留於宏大的理念、響亮的口號和可視化的形式,而具體實施起來則患得患失、捉襟見肘、無法可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