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演出劇照 資料照片 核心提示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重視發現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先後認證了三批,共1488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非遺』在他們的傳承中生生不息。 國寶級人才 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立之本。 羅山皮影戲陳光輝,少林功夫釋永信,陳氏太極拳陳小旺、陳正雷,唐三彩燒制技藝高水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表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可以說個個名不虛傳,人人堪稱國寶。 但是,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姿百態,自稱爲『傳人』的和民眾認可的『傳人』不計其數,怎樣才能篩選出代表性傳承人呢? 烏丙安說,國家對確定代表性傳承人是有嚴格的評審標準和審定程序的。總的標準有三條:完整掌握該項目或者其特殊技能;具有該項目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的複雜性。既不能濫,又不能缺,評審委員會統籌兼顧,認真負責,反覆核查,慎之又慎。 以傳統戲劇爲例,已經列入遺產名錄的劇種項目有近百種,其中既包括京劇、評劇、粵劇這樣影響廣泛的大劇種,也有雁北耍孩兒、目連戲這樣的地域性民間小戲。小劇種選定一兩位代表性傳承人還容易,大劇種就難了,不僅要分生旦淨末丑,行當之中又分不同流派,所以評審標準中既有『溯源三代以上師承關係』的條款,同時又增加了『具有30年以上從藝經歷』的條件限定。此外,對大劇種的代表性傳承人名額還做了適當增加。這樣,光是京劇最終就確定了包括梅葆玖、譚元壽、尚長榮、李世濟等在內的24位代表性傳承人。越劇也有上海的袁雪芬和浙江的茅威濤等8人入選。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嚴重衝擊。』2007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的吳釗說,『有傳承人制度以後,讓學生知道你應該跟誰學;另外從傳承人本人來說,也會覺得我的這個技藝是被國家認可的,這樣就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 傳承人危機 傳承人的去世,讓原以人的聲音、形象和技藝作爲表現手段,並以口傳心授得以延續的『非遺』遭受重創。如果搶救保護不利,因傳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人亡藝絕』。 讓人憂慮的是,嚴邦鎮的離去,並不是個案。2008年2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之際,公眾就遺憾地發現,551名傳承人名單中已有兩位在評定期間謝世。 縱觀文化部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入選年齡大都六七十歲;再瀏覽各省份命名的省級傳承人,耄耋翁媼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強者甚稀。福建省文化廳曾於2008年七八月間組織過摸底調查,該省首批省級傳承人232人(含國家級55人)中,平均年齡59歲,61歲以上的占47%,最高年齡爲90歲。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特點是在於以人作爲載體進行傳承,因此,對『非遺』的保護必然要強調對傳承人進行保護。然而,當下現實中,不僅傳承人的自然『減員』讓人無奈,『非遺』後繼乏人的局面更令人憂心忡忡。 在遼寧,省級以上的110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截至目前有87人找到了傳人,8位傳承人未正式收徒,還有15位傳承人因爲種種原因到現在仍然 『後繼無人』。東北大鼓傳承人霍大順就一直在爲『傳承無人』而苦惱。『我都60多了,真是有點急,不爲別的,只爲這門藝術能傳下去。東北大鼓現在就是缺人啊,再沒有合適的傳人就斷在我這一代手裡了。 』 留住人,才能留住藝,留住文化之脈。如何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尋訪日漸稀少的傳承人,培育文化傳承新生力量,正在成爲我國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可持續傳承 『人才是未來的挑戰。我一直強調「活態傳承」。』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說,『要想持續吸引優秀人才進入崑曲,必須不斷創新,讓古老的藝術煥發時代的青春,那樣崑曲才有可能成爲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一齣戲,演完就完。』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滲透在血脈中的文化,是以人爲載體、長在人身上的活體遺產,因人而生、因人而傳。 也正因如此,較之以物爲載體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傳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複製』性,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巨大潛力和明顯優勢所在。 青海的熱貢藝術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爲這項藝術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唐卡彩繪大師娘本最近心情不錯,因爲他籌建的一所能容納500人的熱貢藝術學校已經開始動工了。早在2006年,娘本就傾其所有,創辦了一座熱貢畫院。他將畫院建成了一個集傳承、展示和銷售爲一體的基地,先後培養了55名學生,並把熱貢藝術遠銷到海外。 『法律明確要求,傳承人的首要義務就是開展傳承活動,也要求各級政府對傳承人的活動給予支持。』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指出。 2010年文化部從專項資金中支出100萬元用於支持娘本開展非遺傳承人培養。2011年青海省文化廳又資助娘本20萬元,用於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現在娘本培養出來的學生已有兩人成爲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們在畫院裡幫助老師培養傳承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傳承的體系。也正是在娘本的帶動下,當地熱貢藝人也紛紛建起傳習所和教學基地。 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資金上對各級傳承人給予資助。在全國首創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制度的江蘇省,政府給第一批31名省級傳承人不僅發了證書和獎牌,還對每位帶徒傳承人發給1萬到3萬元的項目資助。 『中央財政今年撥出4.14個億,這中間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馬文輝介紹,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將繼續對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予以資助,同時要求傳承人制定帶徒傳習計劃,開展長期穩定的傳承教學活動,同時研究制定學藝者的激勵政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