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龍崗遺址考古挖掘現場。本報記者 龍軍 本報通訊員 喬卓俊攝 世界稻作農業起源何地?這一直是考古學的難題,國際學術界也存有爭議。 杉龍崗遺址 杉龍崗遺址位於湖南常德臨澧縣新安鎮杉龍村,地處澧陽平原澧水與澹水之間,距臨澧縣城約37公里。遺址發現於2005年,是一處面積較大的新石器前期遺址。今年11月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和波士頓大學聯合對杉龍崗遺址開始進行考古發掘。 儘管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但目前已經成果頗豐。記者在現場看到,杉龍崗遺址現場出土了大量陶器和支座,還發現了多粒碳化稻穀。『探方里的發掘器物堆積非常豐富,包括陶器、石器和柱洞,還發現了很多動物骨骼和稻穀種子。我們可以推斷,這裡在8000年前是一個生活場所,那時人們已經開始利用水稻。但這些水稻到底是野生的還是人工栽培的,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李意願說。 在此之前,距杉龍崗遺址僅38公里的八十遺址也出現過稻穀,約具備40%的人工栽培痕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顧海濱說,他們將對杉龍崗遺址出土的稻穀進行微觀分析,『如果它具備更多的人工栽培痕跡,就能夠成為「澧陽平原」是稻作起源的重要證據。』 記者了解到,此項中美合作稻作農業起源研究項目將分三年完成,涉及中國、美國、以色列等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研究人員,在田野考古作業中將採用世界先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最先進的科研設備,全面獲取考古遺址中的研究信息,這種多學科的研究將為重現澧陽平原距今萬年前後的文化與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起源地之爭 2004年12月,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了12000年前的5粒炭化稻穀,它們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穀。 農業起源與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一起並列為世界考古學的三大戰略性課題,而稻作農業的起源也是中國考古學探索的重大課題。目前我國這項課題的研究還處於實證層次,即以尋找最早的稻穀遺存來確定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和地點。在闡釋層次上,學者們傾向於把稻作起源看作是人類的創造,它起源於一個中心,然後向外擴散。 上世紀70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稻穀,學界認為長江下游是稻作起源的中心。1988年在湖南澧縣彭頭山出土了7800至9000年前的栽培稻,學界又將稻作起源的中心移到了長江中游。與此同時,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出土了7000至9000年前的稻穀。1993年起,在湖南澧縣八十、道縣玉蟾岩陸續出土了炭化稻穀,後者年代可達一萬年以上。無獨有偶,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和浦江上山遺址也分別出土了8000年前到10000年以上的稻穀。於是一個問題出現了:稻作起源何處? 尋找突破口 哈佛大學教授巴約瑟夫表示,『一個地方發現少量炭化水稻,農作經濟沒有形成規模,不排除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不能證明是稻作文化起源地。』這位揭開小麥起源地之謎的國際著名考古學家,在中國考察了不少地方。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告訴記者,澧陽平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最早的稻作農業灌溉系統。『1988年在彭頭山文化遺址,發現大量摻雜在陶片裡的距今9000年的稻殼;1996年在八十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的近萬粒炭化水稻;1997年,在中國最早的古城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約6000多年的古稻田;2007年,在距今4000多年的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堆積如山的炭化谷糠和非常好的灌溉系統。這些考古成果,無論從年代還是文化譜系上都非常清晰、連續,因此不少專家認為這裡是稻作文化的起源。』郭偉民說,杉龍崗遺址、彭頭山遺址和八十遺址三處都發現炭化水稻,說明彭頭山文化時期澧陽平原的稻作經濟已有一定規模。 巴約瑟夫教授告訴記者,『澧陽平原存在多處距今8000年以上的稻作文化遺址,稻作種植已形成規模,因此我堅信此地是稻作文化發源地。我們在杉龍崗遺址將開展為期三年的發掘工作,20多天來已發現了6粒炭化水稻,相信今後能在這裡找到更多的證據。』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