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谷源洋時,老先生拿出一本別的學者的新著,開始饒有興致地大談他所熟知的專家:談他們的學術思想,談他們的研究成果,談他們的治學精神。 當記者一再提醒他該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和成果鑑定『談談自己』時,谷老卻淡淡地說:『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和能做的,沒什麼可說。』於是,記者接下來的採訪,只能是在谷老工作化地梳理項目評審和成果鑑定經歷的間隙,策略性地引導谷老隻言片語地聊聊自己。 項目評審和成果鑑定不認真負責會『禍國殃民』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和結項,目前都採取依靠同行專家評審和鑑定的辦法,有着嚴格的評審和鑑定制度。就拿結項前必經的鑑定環節來說,自2004年開始,全國社科規劃辦對成果鑑定方式進行改革,實行以異地專家為主的雙向匿名通訊鑑定:參加鑑定的本省(區、市)專家不得超過2名,以通訊鑑定方式進行;鑑定專家和課題組『背靠背』,鑑定專家不知道所鑑定的成果出自何人,鑑定專家的意見也匿名反饋給課題組。 這樣的鑑定方式意在防止成果鑑定出現托關係、走人情的現象,確保鑑定工作的公平公正。但要確保課題質量,則需要鑑定專家高度負責,認真把關。 今年9月,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布認真負責鑑定專家名單,谷源洋名列其中。這次的榜上有名,源於他在一項成果鑑定中提出了專業、客觀、公正的意見。而對於『認真負責』這看似簡單的4個字,谷源洋則一直用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詮釋:今年上半年,全國社科規劃辦將24份項目申請材料委託給專家初評,請他們從中挑選出7個入圍項目。本來,全國社科規劃辦只要求專家作出選擇,並不要求對被挑選的項目說明理由。谷源洋卻在對每份材料反覆閱讀、認真比較、仔細斟酌之後,給7個入圍項目逐一寫出了詳細的建議入圍理由。 面對記者『看那麼多材料累不累』的提問,已是古稀之年的谷老坦言:『當然累,有時看材料看得眼睛澀痛。』 『但是值!』谷老一臉嚴肅地表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代表國家水準的學術研究項目,因此,項目評審和成果鑑定工作是替人民把關、替國家把關、替民族把關,應當萬分認真負責,否則會『禍國殃民』。 學者要學會理論表述的通俗化 作為社科界的知名專家,谷源洋每年都會被邀請參加很多課題的評審或者鑑定,這其中,有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論文答辯,也有如國家社科基金這樣的國家級項目。豐富的評審鑑定經歷,讓谷老對『好』項目和『壞』項目有了自己的評判。 什麼是好項目呢?谷老掰着手指告訴記者,一個好的項目要有三個關鍵點:首先是申請項目要研究本學科的前沿問題,包括國家和社會迫切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學術界尚未涉及或涉及不多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本學科研究中的難點和疑點問題;其次是申請項目應明確提出要解決什麼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思路,問題的解決要有新的思想火花和創新點,不能是隨手拈來的『大路貨』;第三是理論鋪墊要與解決的問題緊密結合,避免『兩張皮』,並注意理論表述的通俗化。 在谷老看來,對於國家社科基金這種高層次的項目來說,只有符合上述三個標準,才能征服評委。 『知易行難,看似簡單的標準,很多人都做不到。』谷源洋一邊感嘆,一邊以理論表述的通俗化為例,向記者回憶起自己年輕時曾經從事過的翻譯工作。他說,當年最喜歡給老專家當翻譯,因為那些老專家雖然都是本學科領域的集大成者,但對於自己知識的表達從來都是深入淺出,即使是一些非常專深的詞彙,也力求通俗易懂。『我翻譯起來,就不覺得費勁;更重要的是,通過翻譯,理論得到了普及,我也學到了老專家傳授的這些知識。』 『反觀現在,一些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理論表述雲山霧罩、艱澀難懂,以為越抽象越見理論功底,這是嚴重的誤解,也是學術研究的歧途。』谷老近似呼籲地表示:『學者要學會把高深的理論表達得通俗易懂,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則,理論就只能是自說自話,曲高和寡。』 決不做『萬金油』式的專家 如果說認真負責是對成果鑑定的態度要求,那麼,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功底便是對成果鑑定的能力要求。 『成果鑑定同鑑定專家自身的專業素養及學術水平有直接的密切關係。』谷源洋堅持認為:『鑑定人如果自身學術水平不過硬,就發現不了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更提不出所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而谷老在我國學界便是『自身學術水平過硬』的知名人物:自1961年北大畢業後,谷老已經在學術界辛勤耕耘了整整50年,曾擔任過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專事世界經濟和發展經濟研究,產出過眾多有影響的學術思想和理論觀點,獲得過出版界金鑰匙獎、中國社科院首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主持過哲學社會科學『八五』國家重點課題,是世界經濟和發展經濟領域的資深專家。其治學嚴謹、學風踏實、學術功底深厚的聲名在學界也一直廣受好評。 堅實的學術歷程讓谷老對社科項目鑑定輕車熟路,所提意見和建議往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極富參考價值。 然而,儘管聲名在外,谷源洋卻對自己立下一條『鐵律』:不熟悉的領域,決不輕易發表意見。『我是搞經濟研究的,如果讓我去做史學項目鑑定,我就做不來,也不會去做。』在這方面,谷老非常認同全國社科規劃辦的做法――挑選各個學科領域『品學兼優』的尖子研究人才,建立囊括23個學科共1萬多人的同行評議專家庫,對分屬於不同學科的成果,由相應領域的優秀專家進行鑑定,力求確保成果鑑定的專業水準。 『總的一條,只做自己專業內的事情,決不做「萬金油」式的專家。』臨近採訪結束時,谷老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