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頂級國際大拍賣行以200多萬價格拍出的雍正官窯青花碗,竟是景德鎮高手的當代仿品?南方某海關截獲、北京文物專家鑑定的戰國玉器,竟是蚌埠加工製作的當代玉雕工藝品?在中國文物進入『億元時代』之時,中國古玩市場卻沉渣泛起,亂象環生。文物圈中人士、某市電視台前台長 據吳樹透露,高仿明清官窯已經形成了利益黑鏈。目前在景德鎮,高仿品的行價在2-8萬,前幾年為十幾萬,一般不會在普通古玩城等中低端市場上流通,而主要是由境內外一些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價一般都在出廠價的基礎上翻高10-100倍。這中間的巨大差價,多由二道販子和拍賣公司的內線共同瓜分,其中有拍品決定權的人賺大頭。以一件成交價100萬人民幣的高仿拍品為例,出廠價4萬,約佔成交價的4%,由制假者獲利;各項鑑定費用3萬,約佔成交價的3%,由『鑑定專家』獲利;拍賣公司佣金和國家稅收20萬左右,約佔成交價的20%(但此項經常被偷漏掉,可能分文都不交);上拍贗品實際所有者,獲利73萬元,約佔73%。 藏友疑惑的是,縱使部分專家可以收買,鑑定儀器是不能做假的,高仿品如何過機器關呢?吳樹透露,現在大多測試是檢驗瓷器的底部,分析瓷胎成分,看和老瓷是否一致。而景德鎮的高仿品完全按照傳統的二元配方生產,而且原料就來自古代取料的老坑。還有專家看瓷器釉面下的氣泡,因為古代窯爐是用柴燒的,溫度不均勻,所以會出現大小不均的氣泡,但是通過調節現代燒瓷的天然氣放氣量,也可控制窯內溫度。去新瓷賊光,產生老瓷溫潤包漿,就更好辦了,原來是用高錳酸鉀或氫氟酸泡,現在則有更先進的配方。 不僅如此,除仿製古玉外,每年都會有一些『河南造』仿古青銅器在過海關時被當作珍貴文物,連同事主一同羈押,更多的案例是事主供出源頭,經原創者現場複製後,最後峯迴路轉,免遭牢獄之苦。 吳樹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絕大部分商品屬性、交易手段,不是違反【文物保護法】就是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市場上的東西大部分是兩種東西,一個是真品,一種是贗品,真品大多數是出土文物,違反了現行的【文物法】,因為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交易是違法的。而贗品,則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小款項屬欺詐,大款項則觸犯【刑法】,屬於詐騙。 其次,中國現行文物市場的遊戲規則不合理。現在中國的文物市場有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大家經常去的古玩市場、畫廊、文物商店屬於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主要是拍賣公司。一級市場現在採用的是很原始、很傳統的交易模式,就是所謂的撿漏、打眼,買錯了東西自認倒霉,便宜買好東西就是撿漏,這是古已有之的規矩。這種原始的收藏是小眾行為,沒有監管,現在用到幾千上億人的古玩市場,則變成了害人的遊戲規則。而在二級市場――拍賣公司這一塊,現行【拍賣法】其中的第61條――俗稱免責條款,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嚴重對抗,客觀上起到了縱容不法商人制假賣假、拍賣行知假賣假的亂象。 同時,吳樹指出,中國現行文物藝術品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目前,該市場准入門檻的管理部門包括工商、稅務、文物小組。前面兩個部門關於文物真偽的門檻幾乎是失守的,而文物小組的檢查是打真不打假的。 吳樹的第四個結論是,國內缺少針對文物市場的權威文物藝術品鑑定機構。現在國內的文物鑑定機構,國家級的鑑定機構有中國國家鑑定委員會下屬若干個委員會,但他們原則上是不對民間服務的,只是針對博物館。在各省有文物小組或者是委員會,針對二級文物或三級文物進行鑑定,有明文規定這些專家也不能涉及民間的鑑定。還有,缺少完整的文物藝術品鑑定體系,缺少系統、科學的門類鑑定標準。『沒有鑑定體系、沒有鑑定標準,哪來的鑑定專家?怎麼搞鑑定?大家都憑着自己的經驗』。 這一輪斂古搏富的全民收藏運動,到底讓誰發財致富,到底誰在興風作浪?在吳樹看來包括兩類人,一類是擁有足夠金融資本的文物藝術品投機商,另一類是貪官污吏。這兩類人藉助用金錢或權力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壟斷了文物、藝術品價值和價格上的話語權,只須將自己的藏品進行二次包裝後送上大拍賣場,便能夠創造出巨額暴利。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