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龍鳳呈祥】,(翻拍)1959年創作,木版套印,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畫面中反映了新中國新風貌的青年男女。 麥田/CFP 『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中國民協副主席潘魯生的話音剛落,匯聚於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7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藝術傳承人報以熱烈的掌聲。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搶救工程』的龍頭項目,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是2001年啟動的。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的組織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專家學者經過10年田野普查,對遍布中華大地的年畫家底進行了『地毯式』梳理,出版了22卷本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和14卷本共100余萬字的【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並建成一整套數字化檔案。名為『碩果如花』的木版年畫普查成果展正是以圖片、文獻、實物、視頻等多種方式直觀地展示此次普查的經驗與收穫。 感受年畫文化的震撼力,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精髓――這是參加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的專家學者的初衷。能在世界非遺公約簽訂前就開始木版年畫的普查工作,用馮驥才的話說,就是『得益於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10年搶救之後,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科學保護。馮驥才說:『「申遺」是木版年畫保護新階段的開始,目前急切要做的是科學保護、廣泛傳播、利用弘揚和學術支撐這四方面的工作。』 在今年國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項目招標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中國木板年畫數據庫建設及口述史方法論再研究』成功立項,這也是天津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迄今所獲得的最高規格項目。 今後4年裡,馮驥才將帶領他的團隊讓瀕危的木版年畫通過資料庫的方式得到完整保留,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遺產,同時讓活態的傳承方式通過口述實錄的形式得到更為長久的保存。他們將充分利用天津大學工科研究的優勢,整合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科研力量,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科學化保護』的要求。 目前在建的『中國木板年畫數據庫』收錄了全國各地年畫作品的名稱、功能、題材、體裁、材質、尺寸、年代、品相、畫店、作者、產地、繪製形式等海量信息,力求以最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最完善的資料保存,傳承寶貴文化遺產。 在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中所積累總結的田野經驗與理論方法,也被國內外的文化學者所推崇。他們認為:這次大普查所採取的全國性的統一學術規範與科學設計的調查方法,在社會轉型期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中具有啟示乃至示範意義。 馮驥才認為,中國木版年畫申遺只是一個開端,希望中國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都能得到全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