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航海圖現身在日前舉辦的深圳讀書月的一個海洋文化論壇上。儘管此圖只是一幅原大高精電子地圖,卻讓匯聚此間的京、滬、深、港等地多位文史地理界專家們如獲至寶。他們認為,這張【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開創了中國海圖史上多項『第一』,將改寫中國地圖史。 據了解,這幅【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在國內系首次公開亮相。幾百年前它出自中國人之手,幾經輾轉,最終被埋藏在牛津大學圖書館。 這幅神秘古海圖『身材高大』:縱158厘米,橫96厘米。專家們連連讚嘆:在以書本式、畫卷式航海圖集為主要形式的中國古航海圖中,如此巨幅的航海圖實屬少見。專家們認為,這幅航海圖的實用性和遠洋航海意義都不亞於【鄭和航海圖】。 這幅圖繪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陸地與海洋概貌,對航海所途經海區的各類地形地貌如城鎮、山峰、河流、島礁、峽門和植被等,都用不同色彩和圖案進行明晰的標識,並罕見地在上方標出了羅盤與比例尺。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光圻指出,它兼具東西方古代航海圖的繪製技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幅中國古代航海總圖。 深圳海圖研究者梁二平則認為,這幅圖開創了中國海圖史上多項『第一』: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幅標有羅盤與比例尺的古代航海圖和第一幅實測式的遠洋實用航海圖,同時它也是中國第一幅準確表現中國與東亞地區地理關係的海圖,第一幅明確繪出南海四島和澎、台準確位置與基本圖形的海圖。 著名歷史地理學者、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說:『從這幅圖上我可以大膽推測,這幅圖的繪製水平以及它對周圍海域、地形地貌的反映準確度,在當時已經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一定會改寫我們的航海史。此圖重見天日是學術界一大喜事。』 是什麼樣機緣,使得這幅如此珍貴的海圖在被塵封幾百年後,得以在深圳公開亮相呢?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深圳海圖研究者梁二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得知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江博士正在撰文分析一幅英國人新發現的中國明代航海圖,他隨即多方聯繫到了收藏此圖的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並取得了使用此圖原大高精電子地圖的授權。今年『十一』前夕,當得知博德利安圖書館『珍寶展』將首次公開展出此圖後,梁二平又利用長假,自費趕赴牛津,向博德利安圖書館中國館館長大衛詳細了解海圖背景。原來,十七世紀的牛津大學東方學家約翰・雪爾登成為著名律師後,還在議會中負責海外貿易事務,1654年前後,他從英國東印度公司收得此圖,並於1659年將它捐贈給博德利安圖書館,因此它也被稱為【雪爾登中國地圖】。在塵封的檔案棺里,這幅古地圖沉睡了幾百年,直到2008年圖書館清點藏品時,經過英國專家們歷時一年的修復,它才再度進入學術視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