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六教授舉報長江學者造假事件中,中國青年報記者對親身見證的一幕記憶猶新。 庭審中,主審法官王健表達了自己的疑惑:是不是學術造假,究竟該由哪個權威部門裁定? 王健的提問遲遲無人應答。 儘管科研單位都有自己的調查機構,但其在學術打假中出具的報告大多廣受詬病,最終被認定爲庇護開脫的也不在少數。是否該成立一個更爲超脫、令人信服的第三方學術打假獨立調查機構呢?
昨天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這一話題成爲熱議焦點。 中國工程院一位資深人士認爲,呼喚多年的第三方學術打假獨立調查機構開始面臨新的歷史契機。 造假誘因:是逼良爲娼還是處理太輕? 論壇上,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鍾偉民把科學家造假分成兩種:一種是病態,一種是『逼良爲娼』。 在跟許多中國學者交流後,鍾偉民感觸頗深,『天天搞評估,弄得學者沒辦法了,才去造假。』他說,只有完善科研評價體制,才能避免『逼良爲娼』。 我國目前的科技評價體系,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評獎,都與發表論文的數量直接掛鉤。 『一篇文章要拆成三篇寫,有科研人員就跟我說,是評價體系逼出的學術不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黃伯雲對鍾偉民的觀點表示贊成。 鍾偉民給出一個觀點:『大師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逼出來的,我們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讓人才施展其無限潛能的環境。』 在現場,一位女聽眾,手拿講稿,神情激動地呼應,『我們現在腳步太快,到了應該等等靈魂的時候。』 也有專家認爲,誘惑太大、處理太輕是學術造假頻發的主因。 『科研誠信的問題高發,是因爲學術不端行爲在我國還處在低風險、高回報階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紀檢監察審計監督局副局長陳越認爲,我國對學術不端行爲的懲罰力度,遠遠不到位。 陳越披露,在過去10年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立案調查學術不端案件204件,呈逐年增加趨勢,因學術不端受到處罰的共有318人次,隸屬單位主要在高校。 陳越用兩個真實案例來對比中外對學術不端行爲的處理方式。 有人舉報某大學朴教授獲得基金項目的申請書涉嫌抄襲。基金委專家調查後意見高度一致,認爲是朴教授的申請書明顯抄襲了他人的博士論文。 可是,朴教授所在學校學風辦公室認爲,申請書不存在抄襲,只是沒有列出參考文獻,屬於學術不規範。 基金委最終只能止步於自己的管轄,『撤銷該項目,返還已下發基金,取消該教授5年的申請資格,並且通報批評』。但對事件中出現的其他人物,則難以追究相關責任。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Giessen大學在查實一起博士畢業論文數據造假後,撤銷了該生博士學位,要求退還博士期間獎學金;其導師退還3年科研經費20萬元,並提前3年退休;其指導教師離開學校;參加其博士論文答辯的3位教授受到嚴厲批評和處分;該大學校長一年後辭職。 『什麼是零容忍,零容忍什麼?』對於近年來學術界不斷呼籲的『零容忍』,中科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沈岩自問自答,『造假、篡改、無中生有,這些學術不端行爲用整個科學界的巨大成本,來滿足個人的蠅頭小利,是堅決不能容忍的。』 沈岩說,對於這樣的行爲,『就應該人人共誅之,天下共討之。』 學術打假:呼喚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 論壇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紀檢監察審計監督局副局長陳越回顧了一幕學術打假中的荒誕劇。 有舉報反映某大學文章一稿兩投,基金委請來3位專家從基本內容、插圖、圖標、公式多方論證,得出的結論高度一致――兩篇文章重複性非常高。 然而,對於基金委『是否存在一稿兩投』的質詢,該校學風建設委員會的調查稱兩篇論文有很多不同,並一一列舉不同之處。 最後該校得出調查結論爲,『兩篇論文有一稿兩投的嫌疑,但是不能簡單認定爲真正的一稿兩投。』 『一稿兩投有真正的還有不真正的嗎?』這樣的滑稽邏輯讓陳越困惑不已,『讓他們說一句實話(就一稿兩投),怎麼就這麼難呢?』 『各家孩子各家寶,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自然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位與會專家如此解疑。 美國經驗爲此提供了鏡鑒。 在美國學術界,John E.Dahlberg所在的機構讓很多人『害怕』。 這位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監督部主任介紹了美國對學術不端行爲的調查處罰程序。 據介紹,經過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存在嚴重不端行爲的將被取消受資助資格。學校、研究基金會、企業要想獲得資助,都必須做出保證:按照聯邦政府的法規處理相關學術不端行爲,提出合理的處理方案,否則辦公室將向政府進行匯報,該研究機構會被撤銷資金,此後整個科研機構也將難獲資助。 『問題是少數科學家的行爲讓公眾對科學的看法改變,處理這些不誠信的科學家,讓大家了解到這樣做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我們就是要發出這樣的信息。』John E.Dahlberg說。 John E.Dahlberg稱,美國也曾一度爲是否該公開處罰決定猶疑,但幾年前,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最終下定決心公布所有的處罰決定,『被處罰者的名譽將永遠和學術不端聯繫在一起。』 『都有自己的調查機構,但單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是否該有更爲超脫的調查機構,獨立的、第三方的呢。』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對第三方調查機構提出期待。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接觸學術不端行爲的處理,在他看來:『爲什麼那麼多人選擇在網上舉報,是因爲他們不相信利益相關方的調查。』 龔克說,在調查過程中,也會聽到各種說法,打擊了誰,包庇了誰,甚至爲此面對很多指責。 這位來自高校的領導者呼籲,『如果能有獨立的第三方調查機構的介入可能更好。』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