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到小街巷里寻觅九一八遗迹。 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 多年来,许多人都在寻觅与这三个字密切相关的印迹。2005年,“北大营”一间保存完好的马厩在抓钩机的轰鸣声中被拆毁了,一位老人坐在残存的一堵砖垛上,泣不成声。“北大营仅存的一点遗迹又被抹掉了一块。” 今年9月16日,记者随同辽宁文保志愿者,来到沈阳市大东区柳林街,见到三洋空调有限公司高大的灰白楼下,蜷缩着三栋青砖铁皮瓦建筑,志愿者郑英杰说:这就是原东北军营房。 志愿者陈赫告诉记者:北大营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一爆发地,然而,当年遗迹如今已经寥寥无几。我们苦苦寻觅这些历史印记,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国耻家恨。 卫星定位发现原北大营营房 郑英杰是沈阳市的一名行政执法员,白天要上班,早晨晚上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本来没有太多闲暇的时间。可是,2007年一次无意间的网上浏览,却让他从此改变了生活的轨迹。那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开办的论坛,里面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文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就组织在一起,到各地去寻找、拍记散落民间的文化遗迹,然后发表在网络论坛上。他高高兴兴地加入了进去,并很快成为活跃分子。 “2005年那次马厩被拆事件对我影响很大。”郑英杰告诉记者,“沈阳是日本侵华战争打响的地方,也是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我们不能来了客人笼而统之地一指,这就是北大营,而没有一样能让人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遗迹。” 为了弥补上马厩拆掉以后的遗憾,郑英杰一有时间就在原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附近的居民区、小工厂、集市上转悠。这一天来到居民区里一条脏乱逼仄的柳林街,发现一处军队家属院没来过,于是顺着小胡同走了进去。发现里面有三栋平房与周边的建筑明显不同,其他房屋都是红砖青瓦,而这三栋房子却是青砖铁皮瓦,而且铁皮瓦的体量很大。他上网查看卫星地图,再比照当年日本人绘制的北大营地图,发现这几处房子与示意图上标示的东北军陆军7旅620团战车队、军乐团营房原址位置十分吻合。他又找来志愿者团队发起人孙叶新等人继续核实,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当年东北军的营房。后来,这一观点得到了辽宁省委党校王建学教授的认可。 从网络上走出来的文保志愿者 志愿者陈赫告诉记者:他们是一群从网络上走出来的人,最大的60岁,最小的才17岁。他们把自己的活动叫做“拍记”,他们在用自己的手和眼给这座城市写下日记,他们曾经素不相识,他们大多以网名互称,他们习惯揣着相机,他们行走在街头巷尾,他们不是专业人士,他们是工人、学生、教师、摄影爱好者……但他们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文保工作中。 他们凭着一份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用心和双脚踏遍了沈阳及辽宁的大片土地,记录对象涵盖了老建筑、老物件、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等。 比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军队是否进行了抵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到底从何时开始?这些问题困扰了人们半个多世纪。专家们在研究,志愿者们也在寻觅。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