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到小街巷裡尋覓九一八遺蹟。 本報記者 畢玉才攝 多年來,許多人都在尋覓與這三個字密切相關的印跡。2005年,『北大營』一間保存完好的馬廄在抓鈎機的轟鳴聲中被拆毀了,一位老人坐在殘存的一堵磚垛上,泣不成聲。『北大營僅存的一點遺蹟又被抹掉了一塊。』 今年9月16日,記者隨同遼寧文保志願者,來到瀋陽市大東區柳林街,見到三洋空調有限公司高大的灰白樓下,蜷縮着三棟青磚鐵皮瓦建築,志願者鄭英傑說:這就是原東北軍營房。 志願者陳赫告訴記者:北大營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一爆發地,然而,當年遺蹟如今已經寥寥無幾。我們苦苦尋覓這些歷史印記,就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國恥家恨。 衛星定位發現原北大營營房 鄭英傑是瀋陽市的一名行政執法員,白天要上班,早晨晚上還要接送孩子上下學,本來沒有太多閒暇的時間。可是,2007年一次無意間的網上瀏覽,卻讓他從此改變了生活的軌跡。那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開辦的論壇,裡面有很多和他一樣的文化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就組織在一起,到各地去尋找、拍記散落民間的文化遺蹟,然後發表在網絡論壇上。他高高興興地加入了進去,並很快成為活躍分子。 『2005年那次馬廄被拆事件對我影響很大。』鄭英傑告訴記者,『瀋陽是日本侵華戰爭打響的地方,也是審判日本戰犯的地方,我們不能來了客人籠而統之地一指,這就是北大營,而沒有一樣能讓人家看得見、摸得着的遺蹟。』 為了彌補上馬廄拆掉以後的遺憾,鄭英傑一有時間就在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附近的居民區、小工廠、集市上轉悠。這一天來到居民區里一條髒亂逼仄的柳林街,發現一處軍隊家屬院沒來過,於是順着小胡同走了進去。發現裡面有三棟平房與周邊的建築明顯不同,其他房屋都是紅磚青瓦,而這三棟房子卻是青磚鐵皮瓦,而且鐵皮瓦的體量很大。他上網查看衛星地圖,再比照當年日本人繪製的北大營地圖,發現這幾處房子與示意圖上標示的東北軍陸軍7旅620團戰車隊、軍樂團營房原址位置十分吻合。他又找來志願者團隊發起人孫葉新等人繼續核實,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當年東北軍的營房。後來,這一觀點得到了遼寧省委黨校王建學教授的認可。 從網絡上走出來的文保志願者 志願者陳赫告訴記者:他們是一群從網絡上走出來的人,最大的60歲,最小的才17歲。他們把自己的活動叫做『拍記』,他們在用自己的手和眼給這座城市寫下日記,他們曾經素不相識,他們大多以網名互稱,他們習慣揣着相機,他們行走在街頭巷尾,他們不是專業人士,他們是工人、學生、教師、攝影愛好者……但他們把業餘時間都投入到了文保工作中。 他們憑着一份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用心和雙腳踏遍了瀋陽及遼寧的大片土地,記錄對象涵蓋了老建築、老物件、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等。 比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軍隊是否進行了抵抗,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到底從何時開始?這些問題困擾了人們半個多世紀。專家們在研究,志願者們也在尋覓。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