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湖南大學舉辦了『漢語能力測試』試測,事前安排的500個名額被一搶而空。 『漢語能力測試』是教育部主辦的一項國家級語言類水平測試,旨在評估以漢語作為生活、學習、工作基本用語人群的漢語應用能力,這次測試是正式試點之前的第3次試測。據了解,經過3次試測之後,漢語能力測試將於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江蘇、雲南、內蒙古等地率先試點。這項考試目前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內某家商業網站發起的是否贊成此項測試的調查中,支持者達到57%。『漢語能力測試』為什麼會引發人們這麼大的期待,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備受關注的漢語能力測試 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對『漢語能力測試』的研發情況和形式作了說明,他特別指出,本測試主要針對以漢語為基本用語的人群。儘管這個人群囊括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但據了解,在校生和成人是本測試針對的主要人群。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專業的吳瓊說:『如果在學校推廣這項考試,會不會給我們增加負擔,考了以後又對今後就業有沒有幫助,同時這類考試與我們現在通過的大學語文考試有什麼區別,這都是我們非常想知道的。』 對此,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作了進一步說明。他說,『漢語能力測試』重在考查應試者的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測試語言文字的學理知識。試題也緊扣實際應用,注重實踐性、時代性和實用性。而且,這項測試的推廣不會與升學、就業直接掛鈎,但是普及之後肯定會影響教學,成為人才衡量的一項重要考試。他指出,該測試目的在於評估以漢語作為生活、學習、工作基本用語人群的語言應用能力,以考促學,以評促學,推進漢語學習和應用。 探尋測試背後的意義 與社會人士、網民和大學生的關注點不同,漢語研究學者最關心的還是出台『漢語能力測試』背後的深層意義。 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主任丁夏指出,由於教育國際化趨勢,以及對外交流增多,人們對外語的熱情逐步升溫,反而越來越輕視母語學習,各種外語輔導班人員爆滿,而大學的中文專業正逐漸成為冷門;其次,應試教育中單純的知識性記憶使得人們缺乏對漢語學習的熱情,更感受不到積澱了幾千年的漢語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代漢語研究所所長刁晏斌也認為,就目前來看,重視漢語學習有相當嚴酷的現實背景,國人語文水平普遍下降,語言文字使用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高校學生不會寫論文,具體表現在文不通字不順,錯別字更是司空見慣。 一組調查數據支持了上述看法。教育部、國家語委今年5月發佈的【2010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學生人群中存在漢字書寫能力退化、母語教育弱化、語言應用能力下降等問題。其中一項對首都部分大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測試顯示,不及格的學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 『目前我們都已經普遍感到母語水平在下降,但是差到何種程度、差在哪裏、怎麼入手解決,大家卻毫無概念。而漢語能力測試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數,還會提供一份專家式的成績報告,幫助你了解漢語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峯表示,『這樣的測試一定會喚起大家對母語文化的重視。』 測試能否達到預期目的 回憶起自己參加的試測,吳宏宇覺得『既新鮮又貼近生活』,與以往的語文考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從考試形式上來說,以往的語文考試通常都是一張卷子直接了事,而漢語能力測試是通過各種音頻、視頻媒體資源,模擬母語所必需的文化生活情境;其次是考試內容貼近生活,漢語能力測試強調語言文字的實踐,尤其是像微小說續寫這樣的新穎考題也躍然試卷之上,讓考生大呼過癮;最讓人耳目一新的還要數口語表述題――看完一段視頻之後,有30秒左右組織語言的時間,然後就要根據所給的場景或內容進行描述或評論,這不僅從語言邏輯、發音多個方面測試了口語能力,也考查了臨場應變能力。 『通過這次測試我才發現,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還真是需要提高。3分鐘的口語表述題,大部分同學都只說了一分鐘就停下來坐等下一道題了。』吳宏宇說道。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談道,『漢語能力測試』主要考查的是『恰當地傳遞有關信息』的能力,共設六個等級,一級對應於小學四年級水平,二級對應於小學畢業水平,三、四、五級分別對應於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非中文專業)的水平,如果達到六級,基本相當於大學中文專業畢業水平。 丁夏說,這項考試對督促漢語學習,實現傳承母語文化,應該說有很大幫助。國外對漢語的考試也十分重視,日本的『漢檢考試』2007年有幾百萬人報名參加。我們這項考試成熟後,也可以向外推廣,作為加強漢語國際傳播,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手段。 據了解,根據教育部的安排,上海將於10月率先試點實施。上海市語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這項考試的具體方案,目前尚未出台,但可以確定的是,先期的試點範圍應該不大,不會涉及很多人,可能會從教師、公務員等相關職業逐步推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