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所藏【全像三國志傳演義】
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元刻彭寅翁本【史記】 在我國古文獻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研究者,他聲名遠揚,卻一生都淡泊名利、行事低調;他成果眾多,卻從未停止思考和耕作;他年屆七旬,卻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他就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首席專家、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教授。 老驥伏櫪肩重任 2011年4月,由安平秋掛帥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開題論證會在北大如期舉行,這標誌着我國對國外所藏漢籍的整理和研究由個人零散的研究進入到國家扶持下系統研究的新階段,也標誌着安平秋個人的學術研究生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為用他自己的話說,『參與過大大小小無數個課題,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卻還是第一次。』 雖說是頭一次,對於國外漢籍的研究,安平秋卻早已深涉其間,輕車熟路: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着研究領域的日益拓展,安平秋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在國外存藏中國古籍領域辛勤耕耘至今已20多年,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以複製日本宮內廳書陵部144部宋元版漢籍和對美國圖書館藏宋元版漢籍的全面調查複製最具有學術價值。正是有了厚重的學術積累和良好的研究基礎,北京大學才敦請安平秋在古稀之年挑起重擔,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而這一重大項目最終能順利落在安平秋身上,專家評審組也正是看重他在這一領域的深厚功底和成就。 『項目申請的成功不能僅僅理解為有更優越的研究條件,相反,這帶給我們更強烈的緊迫感、責任感。』面對記者的相關提問,安平秋給出了出人意料卻合乎邏輯的回答――對於國外漢籍的整理與研究,我們起步較早: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中就特別要求:『流失在海外的古籍要想辦法弄回來或複製回來,同時要有系統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30年過去了,我們在這一領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看,對國外漢籍善本的整理、複製、研究等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國家社科基金對於這一領域的支持,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國外所藏漢籍花大力氣呢?安平秋對記者娓娓道來:我國古代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對國外漢籍的調查、整理與複製出版,對於展示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傳承、聯絡海內外華人民族感情、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都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無論從學術,還是從政治、文化方面考慮,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 壯志雄心逾關山 凡事知易行難,儘管整理國外所藏漢籍意義重大,但要順利開展這一工作,卻絕非易事。 據保守估計,流傳到國外的漢籍善本,總數不下萬種之多。以其中最珍貴的宋元版古籍為例,僅日本就有1000部左右。這些為數眾多的漢籍善本分藏於國外眾多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寺廟及私人藏書機構和藏書家手中,這無形中增加了課題研究的難度。 『自上個世紀以來,儘管國外所藏漢籍的複製與出版工作已經引起學界與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總起來說,有計劃、有規模、有重點地對國外存藏的中國古籍進行調查、複製、出版的工作,目前還做得不夠。』安平秋對自己所熟悉的領域了如指掌,他認為目前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時間和財力的制約。而這些制約條件的存在,也給其擔綱的『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課題研究帶來了一系列困難:首先是國外存藏古籍善本的鑑定問題。由於國外缺少專業的古籍整理與鑑定人員,各藏書機構普遍存在書目或卡片著錄不準確的情況,有些藏書機構甚至連像樣的古籍書目都沒有。這就需要課題組成員從零開始,從編目做起;即使有些圖書館已有現成的書目,但對於版本的『目驗』工作仍不可或缺。其次是國外存藏古籍善本分藏於各國各地的現實,決定了課題組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就必須在調研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經費分赴各地進行了解和搜集。第三是極個別藏書機構出於種種原因,可能存在資料保守的傾向,不願意公開『孤本秘籍』,或趁機索要高價,這需要課題組成員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耐心細緻的『本職外』工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國外所藏孤本、善本、珍稀本,如果我們不去發現、發掘,固然有網漏吞舟之嫌,但在深諳辯證法的安平秋看來,如果複製回來的『善本』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善本』,則既浪費金錢和精力,同時也沖淡了課題的意義和價值。為此,對國外所藏古籍善本需做充分的調查和研究,並與國內的傳本做全面比對,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叢刊』的細目。 遠謀先見求事功 儘管課題研究存在着上述種種困難,但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卻不是安平秋的性格。 早在上個世紀,當別人都還不太關注國外漢籍之時,安平秋便敢為人先,克服重重困難從事國外漢籍的整理和複製工作。當時資金不夠,他便想盡各種辦法,一邊多方面籌集資金,一邊盡力節省開支。對於一些很難依靠個人力量複製回國的古籍,他就多方發動關係,依靠各行各業朋友的幫助來獲得所需的資料。正是憑藉這種逾越一切障礙的勇氣和毅力,多年後安平秋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到2005年為止,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144種宋元版古籍的膠片已全部複製回國;在全面調查美國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的基礎上編纂的【美國圖書館藏宋元版漢籍圖錄】亦已進入收官階段…… 然而,『以往的成績不能用來說明現在和將來』,安平秋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而是更加注重於當前的研究,並未雨綢繆地提前做好了周密計劃:為確保課題研究質量,安平秋除了精挑細選其所在的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的學術精英,還在全國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海外挑選精兵強將,力求為這一重大課題配備最強的人才隊伍;考慮到經費和人力的制約,計劃採取有選擇地複製國外存藏漢籍的辦法,而不是對所有國外所藏漢籍及所有藏書地區全面鋪開研究『攤子』,因為那樣既不可能也無必要;鑑於課題非同一般的重大意義,初步設想將這一課題進行分解,分階段循序漸進地紮實推進研究工作…… 當然,對於這樣一項重要且龐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一個課題就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它需要眾多學者堅持不懈、前赴後繼地不斷努力。這其中,提高研究人才的自身素質,使其能擔當起研究重任最為關鍵也最為迫切。對此,安平秋有着自己獨到的做法:在多年的日常教學中,他不僅注重培育學生們良好的專業素養,更注重鍛造他們深邃的思維、開闊的眼界、敏捷的頭腦。譬如,對於古文獻專業的學生來說,學校對他們的外語水平通常不做過高要求,但安平秋從來都是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學好外語。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對於今天從事非具備深厚的外語功底便不足以勝任的國外所藏漢籍整理和研究工作來說,無疑是完全必要且意義重大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安平秋對古文獻研究的遠見卓識。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