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份,杭州師範大學出台了【人文社會科學振興計劃】,破天荒地提出了『有數字論,不惟數字論』的人文社科評價新體系,此舉試圖破解長期以來人文學科量化考核帶來的困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年過去了,這項有點英雄色彩的舉措,實施得如何?日前,杭州師範大學和浙江省社科聯共同舉辦了『文科怎麼辦暨杭師大人文社科振興計劃實施一周年懇談會』,與會的浙江省內的文科專家各抒己見,爲杭師大乃至整個浙江高校的文科把脈。 據杭州師範大學校長葉高翔介紹,計劃實行的時間雖短,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學校還特別組建了4個專門學術委員會和8個工作小組,建立健全的組織保障體系爲【振興計劃】保駕護航。 目前取得的成果中最令人矚目的要數不久前杭師大公布的首批8個人文社科振興計劃教學科研特設崗人選,這8人中既有正高教授,也有副教授,還有相當於講師的無職稱人選。例如,指揮專家閻寶林教授,論文數量可能並不豐盛,但他帶領的大學生合唱團拿下過第8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合唱比賽的金、銀獎等高含金量的獎項。這種人才選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兌現了去年『不論身份,不論學歷,不論職稱』選拔人才的承諾。 另外,學校通過實施優秀青年學者『師從名師』計劃、『望道青年文科學者激勵項目』、文科優秀青年教師國內外學術交流資助計劃等,讓一批青年骨幹走上學術舞台。今年學校獲批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年項目;在浙江省社科聯啟動的『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劃』首批名單中,杭師大也有1個團隊和6名青年教師入選。 當大家爲成績鼓掌的時候,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何俊的一句話給會場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現在我們只是畫了一個餅,今後的道路還面臨重重危機。』人文社科振興計劃的道路畢竟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摸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沒有對象可以仿效,工作中不可避免會碰到不少問題,存在許多不足。 而人文社科改革後的考核標準成爲大家最擔憂的問題。專家們紛紛質疑:如果沒有量化的標準哪來的壓力?沒有壓力還會有科研、創作的動力嗎?更令人擔憂的是,人文社科考核還面臨著大環境的困局,學校要想爭取博士點、碩士點,還是需要拿數據說話,這無疑是個悖論。專家們一致認爲,考核雖然不追求數字,但要有目標,最好用項目來驅動。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刻不容緩。 對此,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姚先國教授提出:要把教師自主選擇權、單位自主評價權、行政的考核權三權合一,深化分工,各展其長,並且注重頂層設計,使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並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