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作者王永彬身世之謎則是百年學界難題。一個世紀以來,有關王永彬的生平、籍貫、行藏一直無可考,幾十家出版社所出的【圍爐夜話】對作者介紹或語焉不詳,或付諸闕如。近日,困擾中國學界的這一公案則被枝江市一中特級教師周德富老師和華中師範大學王洪強博士聯合破解。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王永彬(1792年―1869年),字宜山,人多稱呼為宜山先生,王氏後人則多稱為宜山公。王永彬生於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時,卒於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時,享年七十有八。王永彬為南宋孝宗時王剛中之後,經兩次遷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間才遷往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裏石門坎。王永彬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傳統士人。年少時,其仲兄去世,一度面臨輟學,後發憤始得入縣學讀書。最後他選擇了開門授徒,過教書、著述的學者生活。 王永彬一生治學甚廣,勤於著述,如他所著的【圍爐夜話】、【音義辨略】、【六書辨略】、【禊帖集字楹聯】、【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歷代帝統年表】、【孝經襯解】等八部著作合編為【橋西山館雜著】八種。影響最大的是【圍爐夜話】,該書是王永彬『書於橋西館』的『一經堂』,成書於清咸豐甲寅二月。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着火爐,與至交親友暢談人生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圍爐夜話】分為22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10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自面世以來,一直盛傳不衰,成為人們案頭的必備之書。它與明代洪應明撰的【菜根譚】、陳繼儒撰的【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王永彬官職為修職郎,候選教諭。他不喜科舉,很晚才獲得恩貢生的科名,參與編修同治版本【枝江縣誌】,擔任『分修』。王永彬育有五子,子孫中多有貢生、秀才,其中長子海琴公即為貢生,也曾參與修志。其受業門生分佈較廣,除本縣人外,還有松滋、江陵、公安等地人。在教學中,先令其修身,次教其治學,不以科舉應試為唯一目的。雖窮居深山治學教書,但出入門牆者多當地名士。【清史稿】及有關方志記載了王氏父子與王柏心、朱錫綬、熊文瀾、黃元吉等人的交誼。 王永彬因【圍爐夜話】而聞名於世,但他不僅是一位受到社會廣泛推重的學者,還是一位文風清新恬靜的田園詩人。王永彬同郡文友王柏心為其撰寫【仁諦拗襖梢松酵豕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羅夢生結詩社,號吟壇三友』。清同治版【枝江縣誌】收錄王永彬【秋暮自城歸石門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三首詩;同治版【遠安縣誌】收錄了其【同友人游青溪】。讀者從中同樣可以領略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閒適優雅超凡脫俗的意境。 清代,枝江縣隸屬荊州府。光緒版【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王永彬』小傳中明確記述:『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著有【帝統年表】、【圍爐夜話】、【格言集句】,兩次與修縣誌,年七十八卒』。 王永彬墓碑在宜都市枝城鎮被發現:王永彬(1792年―1869年),字宜山,人多稱呼為宜山先生,王氏後人則多稱為宜山公。(照片由周德富提供) 二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作者:馮漢斌: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三峽晚報】副刊主編、主任記者;李雲貴:中國詩經學會會員、宜昌市城建檔案館研究館員)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