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民主法制的穩步推進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一些領域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極端事件,卻在不斷動搖着人們對於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信心。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如何從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育具有時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是一個值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被提上重要議程。對正處於加速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而言,對內生文化價值觀念系統(尤其是核心文化價值觀念)的自我認同和自我重構日趨緊迫,認同與踐行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從2010年底到2011年5月,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一次電話訪問,對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在現代社會的踐行情況進行了調查,以期對如何弘揚道德文化傳統理念、推動其在當代社會的有效踐行提供參考。 中國道德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演進,形成了名目繁多、內涵豐富的道德規範或德目,它蘊含着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當今社會,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仍具有深刻影響。何為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商代有『六德』:知、仁、聖、義、忠、和。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規範。宋元時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現當代學者對道德文化傳統理念進行了總結和發揮。課題組在參考大量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中國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歸納為忠、孝、和、禮、義、仁、恕、廉、恥、智、節、謙、誠13個方面(詳見表1),在調查中請被訪者對其中每項道德理念的總體踐行狀況進行打分(0-10分),分數越高,代表對此項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踐行狀況評價越好。課題組認為,對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踐行評分高低間接反映了調查對象對其所處的環境或同類群體的踐行狀況。 本次調查在對各職業民眾進行個案深訪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輔助調查技術在全國範圍內嚴格按人口比例抽樣,總共回收有效問卷1991份,覆蓋了北京、遼寧、江蘇、廣東、河南、湖南、四川、陝西的31個地級市(區),包括了各類職業人群。 整體狀況 近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民主法制的穩步推進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在此次調查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調查顯示,十三項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評分高低順序為:孝、智、和、仁、謙、禮、恕、義、誠、忠、節、恥和廉。當前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總體踐行評價得分為6.48分。具體分析發現,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⒈『孝』、『誠』、『和』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道德文化傳統理念 如圖1所示,在十三項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中,公眾認為最為重要的道德理念依次是孝、誠、和、廉、義、仁、忠、禮、恕、智、恥、謙、節,對上述傳統美德選擇的百分比分別為:68.0%、39.0%、35.6%、30.6%、28.8%、25.2%、23.0%、15.7%、11.0%、6.7%、6.3%、5.7%、4.4%;同時各種美德在整體價值權重中的百分比為:22.7%、13.0%、11.9%、10.2%、9.6%、8.4%、7.7%、5.2%、3.7%、2.2%、2.1%、1.9%、1.5%。孝文化是公眾一致認可的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調查的數據也再次驗證了這一點。誠實守信、以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指導着華夏子孫崇尚和平、追求自強、實現自我,這些理念在當前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⒉農民對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情況的評分最高 如圖2所示,在對當前社會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總體情況的評價中,農民群體的評分最高,均值為6.87分;其次是學生群體和商業從業人員的評分;再次是無職業或失業人員群體和工人群體;最後是國家公務人員群體,均值為6.27分。農民的評分最高而國家公務人員的評價最低,主要是與這兩類職業人群對於道德標準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農民大多數生活於農村,農村中較好地保留了中國道德傳統文化,同時農民對於道德標準的判斷比較單一和簡單。而國家公務人員則相對更多地具有現代意識,因而對傳統道德的認識出現較大差異性。 ⒊女性對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評價高於男性 統計分析發現,男性和女性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總體踐行的評價存在顯著差別。女性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為6.65分,男性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為6.30分。女性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明顯高於男性,這反映出女性群體社會道德踐行較好,或者是因為女性留守家庭較多,而家庭道德理念踐行較家庭外道德理念踐行較好。 ⒋文化程度與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價成反比 調查發現,文化程度與對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總體評價成反比,即文化程度越高而對傳統道德理念的踐行現狀評價越低。具體來看,16-30歲的群體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評分的反比數為-0.131;31-50歲的群體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評分的反比數為-0.20;50歲以上的群體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評分的反比數為-0.3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年齡群體,文化程度越高,其對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越低,並且年齡段越高,文化程度與評價分數呈現的負相關性係數越大。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我們的文化知識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有所忽略;二是文化程度越高現代意識越強,越想超越傳統。 ⒌農村居民對於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總體評價上高於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情況的評分為6.75分,城市居民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情況的評分為6.35分。農村居民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明顯高於城市居民,這與當前農村社會變遷相對較慢,因而更多地保留了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有關。農村居民對於社會現實的批評和期望程度相對較低,因此評分傾向於較高。相反,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生活讓城市居民更多地追求現代文化理念。 問題分析 從上述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公眾對目前中國傳統道德踐行情況評價基本良好。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們也發現了諸多值得重視的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對待並加以化解。 ⒈『廉恥』之德相對匱乏 不知廉恥是導致社會道德敗壞的毒瘤。在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各維度踐行評分中,恥(5.75分)與廉(4.85分)的得分沒有及格,被認為是當前社會踐行得最差的兩個理念。我們認為需求反映的是重要性與實踐狀況的落差,因此用踐行評價位次與重要性位次的位差來衡量需求性狀況。分析發現,位差為正的理念有:廉、恥、忠、義、誠。這說明此五個理念人們認為較重要而現實中卻踐行遠遠不夠,其中,價值重要性排位差距最大的為廉和恥,其位差分別為9和7,是當前需求最為強烈的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腐敗案件的不斷發生,非主流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折射出廉恥踐行的不足和社會誠信的缺失。 ⒉政治道德備受關注 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狀況評分較低的政治領域令人擔憂。中國傳統的德治主要強調要『敬德保民』、『恤民』、『愛民』、『政者,正也』、『廉潔奉公』。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對於『廉』這一道德理念的需求最為強烈,特別是近年來暴露出的問題,讓公眾對官員群體產生誤解。在社會轉型期,加強政治倫理建設應成為道德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⒊經濟道德問題較多 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經濟領域活動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調查發現,『誠』是民眾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十三項的需求中僅次於『廉』的一項,但在評價上是最差的,這反映了我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在經濟領域的嚴重缺失。部分商人為追求經濟利益,採取卑劣的手段欺騙消費者,假冒偽劣橫行,『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等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經濟領域的道德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時候。當我們致力於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同時,追求一種合乎道德的經濟,是其中應有之義,因為只有符合道德的經濟才是人本的經濟,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如果企業普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甚至掙黑心錢,沒有社會責任感,即使經濟得到短暫的發展,那也無異於飲鴆止渴,得不償失。 ⒋社會地位與道德示範存在反差 比較不同職業和性別群體的評分可以看出,評分較高的職業群體是農民和學生群體,農民和學生比其他職業的群體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踐行情況的評分要高。女性對於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踐行現狀的評分高出男性0.35分。這一現狀反映了一個問題:一些被公眾認為弱勢的社會群體正在成為我國傳統道德文化踐行的榜樣,相對強勢群體來說,他們更好地踐行了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相反,社會強勢群體對於道德文化傳統理念評分相對較低,間接反映了這些群體在道德理念踐行方面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經濟上掌握更多話語權的群體,恰恰是倫理道德方面被認為最不滿意的群體,這種反差和異化的嚴重後果,是社會道德信用的喪失。 對策建議 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如何讓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理念進入人們的實踐,成為人們的行為指南,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傳統道德文化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必須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傳播,才可能被現代化,進入人們的生活實踐。針對我國當前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踐行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此提出如下建議。 ⒈加強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播,弘揚孝、誠、和、廉等美德 隨着我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時,也感到一些社會道德狀況的惡化,這種惡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傳統美德的喪失。正如調查數據所反映的,公眾認為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總體踐行的狀況喜憂參半。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轉化傳播,弘揚傳統道德理念的精華,既要繼續發揚在當前社會踐行得較好的方面,又要重視在當前社會缺失的內容,通過弘揚孝、誠、和、廉等優秀的傳統道德理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⒉加強對政治道德領域的廉恥教育,從底線上確保政治文明建設 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體系之中,廉恥與道德問題聯繫密切,是人性建設的根本所在,是人之為人的道德底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廉恥觀不僅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道德準則,也是治國安邦的道德基礎。當代社會一些人榮辱是非顛倒,深層的原因是廉恥觀念的淪喪。因此,必須加強對政治道德領域的廉恥教育,從底線上確保政治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緊密聯繫黨員幹部隊伍思想實際,重點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讓廉恥文化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 ⒊切實加強對經濟領域的道德規制,確保民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道德作為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具有社會整合的作用,在經濟領域同樣發揮着重要的社會功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其中的『道』非常關鍵,但現在缺乏有關這方面的正確引導。經濟領域道德滑坡影響着人們的吃穿住行用,影響着民生事業健康發展,影響着社會的和諧穩定。目前廉、恥、誠三個道德理念在經濟領域的踐行情況令人擔憂,食品安全等領域最近出現的問題集中暴露出我國目前經濟道德的嚴重缺失。因此,我們需要在法律底線基礎上切實加強對經濟領域的道德規制,改變經濟繁榮而道德萎縮的現狀,加強經濟領域的道德建設,強化資本的道德感,確保民生事業健康發展。 ⒋把傳統道德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特別注重從青少年教育抓起 我國的教育在宋代之前以道德根文化教育為主,歷史上漢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回溯到中國傳統根文化。 ⒌提高核心職業人群的道德教育水平,使之成為傳統美德的先行者 核心職業人群(尤其是領導幹部和企業家)是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重要踐行者,提高核心職業人群的道德水平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也能形成良好的影響輻射面。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教育提高核心職業人群的道德水平,在更高的標準上詮釋和踐行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將中國道德文化傳統理念的瑰寶注入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執筆:李建華、董海軍) 題圖說明:災難面前,大愛無疆。『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溫州市民踴躍參與救援行動,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圖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