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著母校校友帶去的絲綢圍巾,楊絳在家中留影。柳袁照攝
『聞道廊』是百年老校蘇州市第十中學的『聖廊』,李政道、彭子岡、何澤慧、楊絳、費孝通等校友的頭像和成就介紹,像一條歷史的時空隧道,緩緩地從西向東,溯流而上。而今,『聖廊』中的楊絳先生,於 『清水芙蓉』鑄就不服輸性格 楊絳是蘇州振華女中1928年的畢業生,也是蘇州十全街舊校址上老振華女校畢業的最後一屆學生。柳袁照告訴記者,楊絳到振華讀書,是她的三姑媽楊蔭瑜的意思。那時的振華校舍很破舊,楊絳開始很不習慣,但振華的種種好處,隨後她就慢慢體會到了。她說:『王季玉先生辦學有方,想方設法延聘名師來校任教,教科書採用外國教科書最新的版本,學業成就是一流的,學風樸實務實。』 楊絳在【我們仨】中一再提到的母校振華校長,就是王季玉。王季玉是最喜愛楊絳的人,楊絳與季玉先生經常同桌吃飯。季玉先生每次從家裡帶來菜餚,分給各桌的老師每人一勺,季玉先生自己也一勺,同學各一勺,剩下的全給楊絳吃。 楊絳說:『我曾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美國韋斯利女子學院的獎學金,因爲獎學金只提供學費。季玉校長以爲我傻,不敢向父親爭取。其實爸爸早已答應我了。我只是心疼爸爸,他已年老,我不想再增加他的負擔。我原本指望考入清華研究院,可以公費出國,沒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考上了。』韋斯利女子學院的獎學金是王季玉力爭推薦得來的,楊絳爲了減輕父母的負擔,竟然主動放棄。爲此王季玉校長還生氣了好久。 楊絳在1927年【振華女學校刊】第一期發表五言古詩【齋居書懷】云:『松風響颼颼,岑寂苦影獨。破悶讀古書,胸襟何卓犖。有時苦拘束,徘徊清澗曲……世人皆爲利,擾擾如逐鹿……今日有所懷,書此愁萬斛。』早在振華讀書時,楊絳就形成了『清水芙蓉』般的倔強而不服輸的性格。 從振華畢業後,楊絳先後去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讀書,隨後又去歐洲留學。1939年蘇州淪陷期間,振華搬遷到上海,楊絳擔任了振華校長。母校的學生畢業後又回到母校當校長,在振華的歷史上,楊絳是第一人。 那是在蘇州淪陷期,振華避難搬遷到上海辦學,楊絳於1938年擔任了振華校長。對此楊絳在散文回憶錄【我們仨】、小說【事業》裡都有提及。楊絳在【我們仨】中說:我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因蘇州已經淪陷,振華的許多學生都逃難避居上海,她抓我幫她在孤島籌建分校。楊絳又寫道:籌建中的振華分校即將開學,我的母校的校長硬派我當校長,說是董事會的決定。她怕我不聽話,已請孟憲承先生到教育局立案。我只能勉爲其難,像爸爸形容的那樣『狗耕田』。 柳袁照告訴記者,在振華最艱難的時期,楊絳勤懇而努力地爲振華『當了一年家』,把振華的歷史很好地延續了下來。 母校是心靈深處抹不去的記憶 2006年,蘇州十中百年校慶前夕,柳袁照和同事們打算去探望楊絳,但又擔心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議程』。因爲楊絳已避門謝客多年。誰知,面對來自故鄉的母校校友,楊絳卻破了例。 柳袁照回憶,那是2006年12月的一天。上午,楊絳出了鼻血,保姆勸她下午是不是不見校友了,楊絳堅持要見,她說要與振華的校友敘敘往事。 剛坐下,楊絳就向校友們回憶起當年的『振華校歌』。並用吳語普通話輕輕吟唱道: 三吳女校多復多 學術相觀摩 吾校繼起 德智體三育是務 況古今中外 學業日新月異 願及時奮勉精進 壯志莫蹉跎 保姆告訴校友們,得知下午母校校友要去拜訪,早晨,楊絳就坐在書桌前,回憶當年振華的校歌,把歌詞默寫在紙上。字體娟秀而端正。 唱完當年的振華校歌,楊絳還問校友們唱得對不對。楊絳說,振華有一種特有的味兒,她說那是可意會而難以敘說的那麼一種味兒。學生們帶著這種味兒離開母校,無論到哪裡,干的是什麼工作,無論是榮是辱、是貧是富,這種味兒一直沒有變,會伴隨一生。還說,振華的育人環境,代表了數代人的傳統,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當人們走進這座幽靜而又古雅的校園時,就會浸潤於它特有的嚴謹而樸實的文化氣息,使母校成爲學子們心靈深處抹不去的記憶。 校友們爲楊絳帶去了昔日振華的老照片和今日蘇州十中的新容顏,還帶去了蘇式糖果糕點和絲綢圍巾。大家說著吳儂軟語,一片鄉音。柳袁照回憶,『我們把圍巾圍在她的脖子上,給她拍照,一張拍完,拿著照相機給她看,問:「好不好?」還沒等她回答,我們又不由分說地要給她重新拍。她笑呵呵的,隨我們一一「擺布」。』 一個多小時的探訪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校友們即將離開之時,楊絳應邀欣然爲母校題詞。寫什麼好呢?她想起在振華學習時,季玉校長每天朝會向同學訓話,開頭第一句就是:『昵(蘇州方言,我們)振華要實事求是。』於是,她走進書房,在一張大紅紙上恭恭敬敬地寫下了『實事求是』四個字,書明『季玉先生訓話』,題款『楊絳敬錄』。 『她題詞時的神情專注而嚴肅。』柳袁照說,『分別時,楊先生深情地對我們說,「把我對母校的思念帶回去」。』如今,在十中校園的『季康亭』南面,豎立著楊絳爲母校題寫的『實事求是』紀念石碑。 在楊絳題詞的間隙,柳袁照環視著楊絳的家,特別是接待他們的客廳:簡樸的家居,水泥地面,簡陋的大書桌里裝滿了書,桌上安放著錢鍾書與錢瑗的兩幅照片。 離開楊絳曾經生活過的校園,柳袁照告訴記者:『楊絳是從百年十中走出去的名人,但她也是十中眾多學子中的一分子,我們把她稱作「我們的楊絳」,那是我們的自豪和榮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