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 昨天,作家吴泰昌让孩子给杨绛先生送去了美丽的花篮,恭贺百岁之喜。收到花篮的杨先生特地让保姆小吴给吴泰昌打电话,表示谢意。吴泰昌认识钱锺书、杨绛二位先生已有三十多年了,他深情地说:“杨先生以百岁高龄,仍然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关心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仍在思考,时时化为精彩文字呈现给读者,真是国家文化界幸事,晚辈后学者幸事。”杨先生有很多细节深深印在吴泰昌的脑海里。杨先生很低调,不喜宣传,吴泰昌写作《我认识的钱锺书》时,杨先生多次叮嘱:“你是写钱锺书,不是写钱锺书夫人,尽量少写我,实在回避不了的就一笔带过。”杨先生的认真,尤让吴泰昌感佩:“有时得到杨先生赠送的新作,惊奇地发现,书中偶有排错的地方,她都用笔细心地改过,方才送人。”吴泰昌还提到一件趣事:有次杨先生请吴泰昌把自己新出版的文集捎给冰心先生,冰心先生特地微笑着与书合影:“杨绛做事认真有规矩,你拍下照片送给她,以此为证。”吴泰昌说:“这些年来,杨先生孤身一人,其实是艰难的;但她既坚强,又乐观。身体与精神的健康愉快,是长寿的最大秘诀,杨先生百岁生日,真是值得庆贺的喜事,诚恳地希望借这个日子表达对杨先生的深切祝福!” “杨先生从不做寿,也不希望别人说高调的话,这个日子我当然也不敢惊扰老人。我想,对先生来说,其实每天都是一样的,平静而充实,宠辱不惊,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与思考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建德说起他眼中心中的杨先生。“说实话,我很少会想到她的年龄,她是那样健康、智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时所里晚辈去看她,先生就像一块很大的磁铁,即使不说话,也有巨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到关切与温暖。而从先生的言谈、文字中,更能感到哲学家的通达、坦然的大心,仿佛已入‘无人之境’。”陆建德上次见到杨先生还是去年,“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整理钱先生文稿,看书,思考,锻炼身体。衷心地祝福杨先生仍然这样平静而充实地继续着自己的笔墨生活,为社会、读者带来她的思考,让我们所有人得以分享。” “我曾几次到杨绛先生家中采访,亲耳聆听她和钱锺书先生的教诲,沐浴二位先生的儒雅之风、仁爱之意,目睹他们夫妇远离纷扰、淡泊名利、专心治学的精神,以及幽默的生活情趣。后来我在阅读她的著作《我们仨》时,就有了深切的体会。”本报记者单三娅也一直牵念着先生。“她除了严谨、谦和的一面,还有善于体会人生乐趣的一面。缺少任何一面,她都写不出那么漂亮的文字。她是完美的:作为学者,作为作家,作为人,作为女人,她都有优越之处。”这是20多年前,单三娅在稿件中写到的访问杨先生的感受,至今,这感受依旧,并愈加强烈。“在杨先生百岁生日之际,作为她的后辈与读者,我们祝她健健康康,也期盼着早日看到她亲手编订的《钱锺书全集》问世。” 更多的普通读者是从杨绛先生的文字中了解她的近况与思考的。近年来,杨绛先生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整理钱锺书先生的手稿笔记资料,认为这是头等重要的事,4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等因此得以及时与读者见面;同时她自己也笔耕不辍,《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而从杨先生身边人偶尔写下的文字中,读者了解到,先生的起居,仍是清淡饮食,在屋里慢走健身;先生的住处,仍是水泥地面、老旧钢窗、粗布沙发,她谢绝了政府要帮她装修的美意,因为“虽说是国家的钱,到底是老百姓的,所以不要破费”;身在简室,先生却以天下为念。2001年9月,钱杨二位先生将他们当年上半年所获72万元稿酬以及此后出版的所有作品的报酬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运行十年,目前已有900多万元资金,共为268位品学兼优的学子颁发了奖学金。日前,杨先生更在报纸上以答问方式跟读者分享她的百年心情:“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其中显示的情怀、信念、哲思、生命状态,令读者深为动容。 去探望先生的人们都说,先生家中的花篮已经多得放不下,书桌却依然整洁;而更多的普通读者,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牵挂与祝福。在网络上,“杨绛百岁生日快乐”成为论坛和微博的热门词汇,读者重温先生的作品,转摘先生的精彩语句,感悟先生的百岁风华,还送上虚拟的生日蛋糕、蜡烛与玫瑰,“祝贺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健康,期待着杨先生的新作!”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