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 昨天,作家吳泰昌讓孩子給楊絳先生送去了美麗的花籃,恭賀百歲之喜。收到花籃的楊先生特地讓保姆小吳給吳泰昌打電話,表示謝意。吳泰昌認識錢鍾書、楊絳二位先生已有三十多年了,他深情地說:『楊先生以百歲高齡,仍然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關心社會文化事業建設,仍在思考,時時化爲精彩文字呈現給讀者,真是國家文化界幸事,晚輩後學者幸事。』楊先生有很多細節深深印在吳泰昌的腦海里。楊先生很低調,不喜宣傳,吳泰昌寫作【我認識的錢鍾書】時,楊先生多次叮囑:『你是寫錢鍾書,不是寫錢鍾書夫人,儘量少寫我,實在迴避不了的就一筆帶過。』楊先生的認真,尤讓吳泰昌感佩:『有時得到楊先生贈送的新作,驚奇地發現,書中偶有排錯的地方,她都用筆細心地改過,方才送人。』吳泰昌還提到一件趣事:有次楊先生請吳泰昌把自己新出版的文集捎給冰心先生,冰心先生特地微笑著與書合影:『楊絳做事認真有規矩,你拍下照片送給她,以此爲證。』吳泰昌說:『這些年來,楊先生孤身一人,其實是艱難的;但她既堅強,又樂觀。身體與精神的健康愉快,是長壽的最大秘訣,楊先生百歲生日,真是值得慶賀的喜事,誠懇地希望借這個日子表達對楊先生的深切祝福!』 『楊先生從不做壽,也不希望別人說高調的話,這個日子我當然也不敢驚擾老人。我想,對先生來說,其實每天都是一樣的,平靜而充實,寵辱不驚,沉浸在自己的回憶與思考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建德說起他眼中心中的楊先生。『說實話,我很少會想到她的年齡,她是那樣健康、智慧,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有時所里晚輩去看她,先生就像一塊很大的磁鐵,即使不說話,也有巨大的力量吸引著我們。一個小小的手勢,一個細微的眼神,都能讓我們感到關切與溫暖。而從先生的言談、文字中,更能感到哲學家的通達、坦然的大心,仿佛已入「無人之境」。』陸建德上次見到楊先生還是去年,『先生的生活很有規律,整理錢先生文稿,看書,思考,鍛鍊身體。衷心地祝福楊先生仍然這樣平靜而充實地繼續著自己的筆墨生活,爲社會、讀者帶來她的思考,讓我們所有人得以分享。』 『我曾幾次到楊絳先生家中採訪,親耳聆聽她和錢鍾書先生的教誨,沐浴二位先生的儒雅之風、仁愛之意,目睹他們夫婦遠離紛擾、淡泊名利、專心治學的精神,以及幽默的生活情趣。後來我在閱讀她的著作【我們仨】時,就有了深切的體會。』本報記者單三婭也一直牽念著先生。『她除了嚴謹、謙和的一面,還有善於體會人生樂趣的一面。缺少任何一面,她都寫不出那麼漂亮的文字。她是完美的:作爲學者,作爲作家,作爲人,作爲女人,她都有優越之處。』這是20多年前,單三婭在稿件中寫到的訪問楊先生的感受,至今,這感受依舊,並愈加強烈。『在楊先生百歲生日之際,作爲她的後輩與讀者,我們祝她健健康康,也期盼著早日看到她親手編訂的【錢鍾書全集】問世。』 更多的普通讀者是從楊絳先生的文字中了解她的近況與思考的。近年來,楊絳先生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將相當多的精力用於整理錢鍾書先生的手稿筆記資料,認爲這是頭等重要的事,40卷的【錢鍾書手稿集】等因此得以及時與讀者見面;同時她自己也筆耕不輟,【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而從楊先生身邊人偶爾寫下的文字中,讀者了解到,先生的起居,仍是清淡飲食,在屋裡慢走健身;先生的住處,仍是水泥地面、老舊鋼窗、粗布沙發,她謝絕了政府要幫她裝修的美意,因爲『雖說是國家的錢,到底是老百姓的,所以不要破費』;身在簡室,先生卻以天下爲念。2001年9月,錢楊二位先生將他們當年上半年所獲72萬元稿酬以及此後出版的所有作品的報酬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運行十年,目前已有900多萬元資金,共爲268位品學兼優的學子頒發了獎學金。日前,楊先生更在報紙上以答問方式跟讀者分享她的百年心情:『年輕時曾和費孝通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時間在跑,地球在轉,即使同樣的地點也沒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現在我也這樣,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一樣,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其中顯示的情懷、信念、哲思、生命狀態,令讀者深爲動容。 去探望先生的人們都說,先生家中的花籃已經多得放不下,書桌卻依然整潔;而更多的普通讀者,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牽掛與祝福。在網絡上,『楊絳百歲生日快樂』成爲論壇和微博的熱門詞彙,讀者重溫先生的作品,轉摘先生的精彩語句,感悟先生的百歲風華,還送上虛擬的生日蛋糕、蠟燭與玫瑰,『祝賀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健康,期待著楊先生的新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