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逛書店會不會成為歷史?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7-18 00:00| 發佈者: 家鄰| 查看: 1459| 評論: 0|原作者: 吳敏、周曉婷|來自: 南方日報

摘要: 逛書店會不會成為歷史?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新聞出版總署表示要出台政策扶持   廣州市北京路的聯合書店是一家獨資書店,不過開業一年就宣告倒閉。 ...

逛書店會不會成為歷史?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新聞出版總署表示要出台政策扶持

  廣州市北京路的聯合書店是一家獨資書店,不過開業一年就宣告倒閉。

  上個月,有16年歷史、由已故北京大學教授王煒攜一批文學學者創辦的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因租金上漲、網絡書店衝擊等原因停業,引發微博網友熱議,甚至有傳言說風入松書店這一老牌書店即將倒閉。雖然風入松書店董事長王洪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書店不會倒閉,正在尋新址重新開業,但實體書店的命運卻再一次引人深省。

  從大名鼎鼎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倒閉,到廣州學而優書店難以為繼,實體書店的凋敝已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危機。對此,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聞出版總署將會同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出台專門文件扶持書店。但對於書店特別是民營書店而言,自救似乎是更加富有操作性的嘗試。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廣州民營、國營書店的經營者,共同探討實體書店的命運與未來。

  困境  一月收入不及飯店一天

  網絡書店的迅速興起,讓很多人認為這是導致實體書店危機的洪水猛獸。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才是首要危機。地處廣州北京路黃金地段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全資控股的中型書店――― 聯合書店在這方面有着切膚之痛,聯合書店負責人麥穎儀表示,物價上漲太快,書店給出的工資,招募不到綜合素質高的銷售人員。『一直以來,聯合書店都想經營成一家個性化的中型書店,現在銷售人員的綜合素質程度卻變成了書店發展的瓶頸。』

  據統計,在過去10年裏,有將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就算是著名連鎖書店,去年廣州三聯書店廣購店和學而優的一家書店也已停業,而民營小書店更是倒閉無數,中山大學一位網友在微博上感慨說:『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周邊星羅棋佈的都是小書店,現在沒換過招牌的幾乎沒有了。』

  對於實體書店的困境,風入松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表示,因為書店房租價格已經達到每月5萬元,超過承受能力。再加上網絡書店的衝擊,風入松在目前已經難以為繼。對此,央視主持人楊銳深感惋惜:『5萬元什麼概念?昨天別人告訴我就是飯店現在一天的收入……北大真的應該挽救這個文化地標。它的非物質價值是京城所有餐廳加起來都不可比擬的。』

  爭議  圖書價格缺乏法律保護?

  圖書市場的價格戰由來已久,這也是實體書店最弱勢的環節之一。『讀者在書店裏看中自己想買的書,然後在網上買,這個現象越來越常見。』麥穎儀說。

  去年1月圖書市場曾迎來被稱為『史上最牛規則』的圖書限價令。該規則要求網上書店銷售出版一年內的新書價格不低於8.5折。然而規則剛一出爐便遭到輿論的質疑、讀者的反對、網絡書店的抵制。在實施了不足8個月之後,『限價令』尷尬收場。這項意在規範圖書市場價格競爭的規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使得實體書店在與網絡書店的價格戰中徹底落了下風,本來就盈利甚微的圖書銷售『雪上加霜』。

  另外,新型閱讀方式也將實體書店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角落。據深圳出版發行集團何春華介紹,2009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總產值超799.4億元,已經超過傳統圖書出版業產值。2010年數字出版更是風生水起,去年11月深圳讀書月第一次引入手機閱讀,目前深圳的手機閱讀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0多萬,全國更是有2.77億活躍用戶。這還不包括在電腦客戶端上進行閱讀的3億讀者。『網絡時代已經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改變。』何春華說。如此一來,實體書店原本已經被網絡書店分散的消費群又被新閱讀分去了一部分。

  面對這些情況,學而優總經理陳定方說:『在沒有法律保護圖書價格的地方,在沒有基本商業道德和消費道德的地方,大部分實體書店都會陷入這種境地。當然,地面書店絕不會完全消失,但肯定與現在的書店是不同形態的。』

  轉型  單一賣書變成多元經營

  書店裏最主要的盈利手段不是賣書,而是賣文具?聽起來難以想像,但事實的確如此。根據廣州購書中心負責人介紹,出租鋪面維持經營是廣購抵禦不景氣的方式,而北京三聯書店乾脆將二樓門店出租給咖啡吧。

  對於書店的轉型,有網友認為這是墮落的象徵,讓書店變得不再那麼純粹,但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游少波顯然不這麼看。『台灣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也大抵如此,向多元文化經營轉型說明新華書店希望改變原本單一的圖書銷售,向讀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讀者到書店除了購書看書外,還能獲得一些文化體驗,這是網絡書店所不能及的。這是進步而非墮落。』

  但對於懷揣理想主義開書店的小書店老闆來說,書店轉型是不得已而為之,經營成本的上升使書店純度不再,光靠圖書零售無法支撐。中大附近二樓書店小古堂老闆就表示:『書店要盈利靠賣書是不夠的,得有其他方式相輔相承互相支撐。因為書店有出售字畫,於是我便可以一邊賣字畫一邊經營書店,萬一書店虧空就可以從另一邊補充。』

  ○訪談

  香港文化評論學者馬家輝:實體書店只賣書沒錢賺

  南方日報:現在內地的實體書店普遍面臨經營困難,不知香港的書店是否也是如此?

  馬家輝:當然是啦,不但香港,包括台灣乃至全球的實體書店普遍都面臨經營困難。我之前常常去香港一家英文書店買書,現在我都直接下載,很少再去書店買書。據我所知,台灣最大的書店博客來,它的圖書銷售只佔營業額的1/3。還有在台灣很有名的誠品書店,凡是去台灣的人都會去那家書店買書,但它的圖書銷售並不能為它帶來利潤,反而是依靠一樓、二樓的其他銷售盈利。其實網上書店也面臨困難,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Amazon,儘管它還未公佈具體數據,不過可以想到,圖書銷售絕對不是它全部的盈利手段。Amazon的優勢和特色實際在於,它除了圖書之外還大量提供其他物品供消費者選擇。

  南方日報:競爭越來越激烈,實體書店應該如何生存下去呢?

  馬家輝:我認為,實體書店的生存越來越難。如今是後現代的網絡時代,這個時代的思考形態比從前任何一個時代都來得複雜。相應地,消費群體的消費期待也更為複雜、多元,消費者要能在一家店裏既買到書也買到其他東西。因此形式單一的實體書店很難有好的出路。不過相信在經過一輪自然淘汰之後,必然會篩選出一部分最為優秀或者有它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實體書店,然而它們要繼續生存,最終還是要依附於其他方面,而不僅僅是圖書銷售。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