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大學生讀書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日前一項在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完成的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卻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讀什麼書,同時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如何讀書,並希望獲得專門人士的指導。對此,本報專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中國作協全國委員、【光明日報】韜奮新聞獎獲得者韓小蕙和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青年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劉衛兵,請他們結合自己大學畢業後的成長經歷談談大學時代與讀書這個話題。 大學生應該成為讀書的主力軍 劉衛兵:大學生走向社會,面對複雜多變的職場競爭,誰能率先脫穎而出,領先一步,取決於每個人是否能夠迅速抓住機遇,是否能夠充分展現能力。我們常說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而讀書,有系統的讀書,帶有一定閱讀量的讀書,恰恰就是走向社會前最重要的準備。思想就像磨刀石一樣,越磨越犀利,讀書也一樣,越讀才越有收穫。在學校堅持讀書並不難,難的是走向社會仍然保持讀書的習慣。進入社會,一些壓力會隨之而來,如打拼事業、戀愛婚姻、撫育子女等人生的必修課會分散掉你讀書的精力。面對這種考驗,真正保持讀書習慣的人會越來越少,但是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那麼沒有別的竅門,唯有堅持讀書,保有可持續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才是達到人生目標的有效路徑。 韓小蕙:大學生有責任帶頭讀書,他們應該成為讀書的主力軍。讀書的問題,既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也是人生必須完成的工作,還是一項艱難的事業。選擇一本書是很艱難的,但前提是必須懷有讀書的願望。大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放鬆自己,更不能放縱自己,要把自己當做一個大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來對待。從建設世界文明、傳播中華文化的角度來說,有理由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我們那一代人沒有今天這麼豐富的學習資源,希望都在他們身上。陶淵明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每當我讀到一些當代特別好的作品,就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身心都會感覺特別愉快。我的一個朋友曾經是外地一個作協的,後來調到大學當老師了,現在又重新回過頭來讀古書,半年以後,他再給我寫信,文字的感覺都不一樣了,連語言的風格都變了。 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難度的書 張頤武:讀晦澀難懂的書是一種挑戰,閱讀時一定要有相當大的決心和耐心,只要熬住了,堅持讀下去,就有豁然開朗的時候。 『經典是常看常新的』,它是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財富,不會與時代脫鈎。比如四書、四大名著等是一定要讀的。當然,也可以有針對性、選擇性地選讀一些經典,比如閱讀【詩經】時就可以採用選讀的方式去讀。除了閱讀中國的經典著作,大學生還應該涉獵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西方自然、人文科學類的經典著作。比如霍金的【大設計】就是一本很好的書,這本書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知和把握人生的尺寸。 讀書不能趕時髦,對於流行的東西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無論是歷史、文學、哲學、科學類的圖書,一定要選擇那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好書來讀,這有助於大學生了解當下、適應社會,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對文化命運的體味。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有助於我們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朱自清的【語文影與其他】遣詞造句很講究,有助於增強日常生活中的洞察力;許倬雲的【萬古江河】是一本簡明的中國史,透悉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轉折。另外,美國作家賈雷德・戴蒙德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也是一本好書,它為當今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之道提供獨特的思考角度。 韓小蕙:王蒙先生說過一句話:『對任何一個人來說,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難度的書。』這是一種讀書的竅門,大學生要『啃』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書。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直接抱一本【老子】讀不太可能,但是要相信一點,只要你主動接觸這些東西就是一件很好的事,它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大學生至少要讀讀【史記】和【魯迅全集】,還有唐詩宋詞,腦子裡起碼要有幾十篇。一些古人的文章寫得太漂亮了,像【岳陽樓記】就是我反覆背誦的篇目,文中既有優美的寫景,又有真摯的抒情,還有深刻的思想。「銜遠山,吞長江」,真的寫得太美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真的太深刻了。這所有的一切都集於這麼精緻的一篇小短文裡面了,像這種文章就一定要背下來。季羨林先生九十多歲時,幾十篇經典還能張口就來,這是基本功。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平常會看各科老師推薦的書,周末會去跑到圖書館看書,除了讀文學,其他的政治、經濟,甚至數學、科學類的書籍,雖說讀起來會有一些難度,但我們都有所涉獵,這是一個現代人必須要了解的。 穿越、魔幻小說等這些類型文學的書,對大學生來說可以不看,因為這些書難度低,基本屬於消遣、娛樂。大學生還要學會主動創造讀書的氛圍,要經常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在一起,跟這些人在一起,會永遠覺得有東西可學。對大學生來說,要求不了別人的時候,可以要求自己;改變不了外界,可以獨善其身。 讀書要有線有面有規劃 劉衛兵:對大學四年要有全面的認識,針對不同的階段,制定明確的讀書規劃。大一的時候,應擴大讀書的廣度。基礎課程的學習,要從培養多樣化的讀書興趣起步。比如對經濟感興趣的同學,不妨閱讀一下台灣著名作家高陽的七卷本的【胡雪岩全傳】,既有風雲變幻的經商之道,又有晚清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描寫。 大二、大三的時候,應追求讀書的深度。要重視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專業課程完整的理論構架,不能僅僅滿足於教科書片段濃縮式的理論呈現,教科書只提供了一個概覽式的學科面貌,背後的精華只有通過閱讀原著才能掌握,因此要多採取兼容並包的讀書方式。比如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只靠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地探究這些理論的淵源,因此,黑格爾哲學著作【小邏輯】是一定要讀的,這也是恩格斯推薦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讀文本之一。 大四的時候,應學會選擇讀書的角度。在理論與現實之間,在浩如煙海的專業書籍中,找到深入淺出的切入點。比如要想了解社會主義的五百年發展歷史,有必要讀一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年),康帕內拉【太陽城】(1622年)等空想社會主義的作品,對比一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現實的距離與艱辛;更有必要讀一讀『反面烏托邦三部曲』:扎米亞京的【我們】(1920年)、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年)、奧威爾的【一九八四】(1948年),有助於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不是極權主義、技術主義,社會主義也需要自我糾錯、自我更新。 韓小蕙:讀書要有線有面有規劃,專業書籍就像針對不同領域的「一條線」,對自己的專業的東西,應該最下功夫,專業裡面的精華要牢記在心,不能只是簡單地涉獵。而經典書籍就是「面上的東西」,是我們理所應當要重視的。比如說你是搞經濟的,那麼大大小小的經濟學家,包括他們的觀點、著作,這些都要做到了熟於心才行。選擇了自己的專業之後,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書深入閱讀,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這樣一來,你的閱讀量就會更大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關鍵的時候不慌亂。 市面上銷售火爆的暢銷書,既不能趨之若鶩,也不能完全捨棄。選擇一本書的時候,要多聽朋友的意見,尤其要多聽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佩服的人推薦。拿到一本書從頭開始讀,如果前十頁都不能吸引你的話,那就放下不讀了。像【達芬奇密碼】一開始就吸引我讀下去。當時我一邊讀一邊叫好,書運用了星相學、數列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並且將幾千年的西方的歷史和宗教史作為大的背景,這一點很少有中國作家能做到。讀書不能和專業搶時間,像【達芬奇密碼】,我都是在車上、飛機上讀完的。我覺得,從物理的角度說,人坐在那裡,手裡捧一本書,這是一種閱讀的最佳身體姿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