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風入松』歇業關門? 實體書店如何能長遠發展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7-13 00:00|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536|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風入松關門了?』這是近日不少讀書人相遇時,想求證的一個傳言。自今年 6 月 2 日以『設備整修』爲由貼出歇業告示後,北京著名學術書店風入松至今未恢復營業。   聯想到兩年前『搬遷』後 ...

『風入松關門了?』這是近日不少讀書人相遇時,想求證的一個傳言。自今年62日以『設備整修』爲由貼出歇業告示後,北京著名學術書店風入松至今未恢復營業。

  聯想到兩年前『搬遷』後再無蹤影的第三極書店,有關風入松書店倒閉的傳言在網上廣爲流傳,眾多網友發文追憶,甚至還有網友滿懷深情地寫悼詞悼念,呼籲拯救當年這一開風氣之先的品牌書店。

  『目前已經搬離原址,書店新址仍在尋找之中。』風入松書店總經理王洪彬這樣告訴記者。不過,他坦言,由於銷售量不斷下滑,風入松已難以承受每月5萬的租金。『其實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撐著這個店面。』他補充說。

到那裡曾經有一點朝聖的感覺

  『風入松的倒掉,讓我心頭惆悵莫名……十年不至京城,竟然再無機會走入那地下室……』網民sdf542010在微博上說。

  199510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煒與一群學者、文人在北大南門附近創辦了一家面積約40平方米的小書店,以詞牌名『風入松』爲名。開業3個月後,這家書店搬至北大南門外資源西樓一地下室內,面積達860平方米

  當時正值民營學術書店蓬勃興起的年代。在風入松書店開業前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劉蘇里和甘琦開辦了第一家專營學術性圖書的萬聖書園。其後,國林風、杭州百通、南京先鋒、貴州西西弗、長春學人、上海季風等書店陸續湧現。

  『這一批書店帶來了有別於國營書店的經營模式,在90年代的圖書業中有很強的示範作用。』 北京大學教授李常慶說。他長期研究圖書出版業。

  當時,風入松書店把營業時間定爲早上9點至晚上9點。與營業時間僅至下午5點的新華書店相比,它顯得與眾不同。

  不過,在78日晚,偌大的書海已經消失。風入松書店已基本完成搬家清理工作,空蕩蕩的地下室內沒有任何書籍,只剩一些雜物與那塊著名的匾額,上書『人,詩意地棲居』。

  這句話,也是很多人對風入松書店最深刻的印象。『當時北大教材科的書實在有限,風入松就成了最愛的地方。經常上那裡一窩就是半天。沿著樓梯下去,然後是走廊,走廊盡頭是書店,有曲徑通幽的意思。走廊里貼著很多名言,印象最深的是「詩意地棲居」,當時的反應就是人和書,就要這樣詩意地棲居一輩子,看不到車水馬龍,心中卻裝著整個世界。』1996年入讀北大的楊強這樣描述。得知書店歇業後,不少上世紀90年代末的北大畢業生在微博上追憶有關風入松的『共同記憶』。

  在他們的大學生涯以及以後的15年時間裡,他們曾親歷或見證風入松以書店爲依託,開展學術沙龍,舉辦展覽。季羨林、鄧廣銘、任繼愈、張岱年、王永興、李賦寧等學者曾在風入松就【陳寅恪的最後20年】侃侃而談,而『張小路北美城市街頭壁畫攝影展』、『鄭振庭畫展』等展覽也曾在『地下室』里舉辦。

  季羨林生前曾稱讚:『這家書店爲北大、爲學人、爲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對出版業研究者李常慶來說,他更看重的是風入松當時的『革命性』行爲――把茶座與木椅子搬進書店。

  『這等於說讀者不一定要買書,而是可以在書店裡隨意看書、休息。』他解釋說。他認爲,人們就此有了一個在書海和茶香中詩意棲居的環境。

  當時北大學子笑稱風入松書店爲『超市』,『逛超市去』一度是他們呼朋喚伴時的常用語。但是對復旦大學1997級學生女士來說,10年前從上海到北京,第一次走入風入松書店,雖然進的是地下室,但看到『人,詩意地棲居』等名言及一些好書,頓時『有一點朝聖的感覺』。像她這樣的外地『朝聖者』爲數不少,甚至一些外國學者也慕名前來,一睹書店風采。

  但是到了今年6月書店搬遷期間,前來的不再是『朝聖者』,而是追討欠款的書商。

  這些人的到來,並非王洪彬所面臨的最大壓力,畢竟錢『可以慢慢還』。他最大的壓力在於『如何延續風入松』。

  『這是花15年建立起來的招牌,如果在我這裡丟掉了,我就是「歷史罪人」,這比我欠100萬、200萬還不上還嚴重。』王洪彬有些激動地說。自2008年起,他進入風入松管理層,開始擔任總經理。

詩意中的衰落

  這個招牌曾讓人耳目一新,也憑著種種創新,讓學術書店打響名堂,以至在開業初期『幾乎天天要接待記者』。

  【文史參考】主編、資深讀書編輯綠茶,曾於1997年起在風入松書店兼職打工兩年。十幾年後,他依然記得,當時書店『非常火爆』,『常常人頭攢動』,尤其是在【陳寅恪的最後20年】、【數位化生存】、【中國思想史】等書出來時,賣得極快,經常『放一摞很快就沒了,又放一摞』,北大百年校慶之際推出的【北大往事】更是賣到斷貨。

  但是10年之後,當王洪彬接任總經理時,書店銷售量已出現下降。而在最近3年,銷售量更是每年以『顯著幅度』下滑。『詩意地棲居』只能存在很多北大學子的回憶里了。他們的學弟學妹們已很少去風入松,買書時更多選擇校內『折扣更大』的書店,或直接從網上購買。

  『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實體書店的衰落在當下是意料之中的,因爲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李常慶解釋說。告別2000年後,中國讀者迎來了日益多元的購書與閱讀渠道,這些新型渠道以『低價』、『便利』、『快捷』等優勢籠絡了大量消費者。

  相比個體書店,網絡書商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可以更低的價格從出版社進貨,進而以更大的折扣銷售。自2010年底,兩大網絡書店當當網與京東商城更持續開展價格戰,並於今年3月幾乎同時推出『滿200元返100元禮券』的促銷活動。

  類似的促銷活動,會吸引『80後』 劉夢妮等北京市民。她很享受書店的氛圍,幾乎每周逛會一次書店,但買書大都從網上購買,『畢竟網上便宜』。

  『儘管是北大文人辦的,儘管有16載風光,但還是「去了」,拼不過卓越玩不過噹噹。』78,作家章詒和在微博上感慨道。

  其實,除了買書的方式,看書的方式也已經悄然改變。劉夢妮的同齡人洛維,已近兩年沒看過紙質書。他的理由是,『在北京上下班,很長時間要花在地鐵上,口袋裡放一本書多重啊,用黑莓的話我可以隨時隨地看書,而且從網上下載電子書,比去噹噹購書還要快捷。』

  而過去一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轉用黑莓、iphone等智慧型手機或專業電子閱讀器來閱讀電子書。這股興起的時尚潮流,無論對實體書店還是網絡書店都是股寒流。尤其是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發逼仄。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王笑東在去年曾透露:『過去10年內,超過50%的民營書店已經倒閉。』

  到了2011年,人們很遺憾地看到了風入松書店要歇業搬遷。

  對此,王洪彬解釋說,一個特殊原因是北京大學出於『擴大教學用地』的需要而回收資源西樓,自2008年起不再與風入松簽訂長期合同,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相對高昂的租金讓書店難以承受。

  『銷售量一直下滑,租金卻不會下降。』王洪彬說,儘管要離開學術氛圍濃厚的北大,也很可能面臨老客戶的流失,風入松書店也只能『無奈地動遷』。

書店可以歇了?

  傳言在網上廣爲散播後,眾多網友開始呼籲挽救『這塊北大與中關村的書香名片』,一些網友甚至開始討論具體的注資方法。一些名人如李開復亦發微博稱:『希望你們能夠拯救風入松!』

  但也有網民認爲,網絡書店與電子閱讀已成大勢所趨,『爲挽救而挽救已經沒有意義』。

  李常慶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爲實體書店在當下仍有重要功能:『書店可以提供良好的購書體驗,也是一個輕易獲得文化產品的渠道,市民可能逛街時碰巧進去翻一翻,隨手就買書了,這會間接刺激人們閱讀,促進文化繁榮。』

  李常慶曾在日本留學,他至今懷念在東京時『被書店包圍的感覺』。而綠茶 剛從荷蘭旅遊歸來,他驚訝於阿姆斯特丹的書店之多,即使是人口僅有12萬的小城萊頓,就有書店十幾家。

  一位資深出版業人士則介紹說,實體書店可以通過書的擺放與展示,爲民眾提供相對獨立的參考信息,這是網絡書店沒法比的,因爲網絡書店的頁面資源常被大型出版公司占據,用以推廣他們的暢銷書。

  『與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的城市相比,北京的書店不是多,而是少。』李常慶說。在他眼裡,實體民營書店在中國仍有發展空間,但前提必須是國家在稅收與銀行貸款方面對其實施一定的政策優惠。

  綠茶則認爲,實體書店的長遠發展還要靠自身的轉型,改善經營模式。

  眼下,王洪彬正爲風入松設計轉型計劃。他希望發展『以品牌開展項目,以項目養活書店』的經營模式。他設想的其中一個項目是德育教育,『從撰寫、出版、印刷、發行等鏈條上發展德育教材,在這一鏈條上,實體書店只是核心一環』。

  不過在轉型之前,風入松必須先找到一個安身的新店面。王洪彬說,最理想的是仍然留在北京海淀區,『希望不離開學院路和成府路一帶』,但考慮到經營成本的問題,新店面將減小至300400平方米。

  動遷期間,王洪彬一直忙著『與不同的人談合作』,希望東山再起。但對於風入松何時能重新開業,他無法給出明確回覆,只是一再表示:『將來的風入松書店還是風入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