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聚焦名校“掐尖”:抢生源!为哪般?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1-7-8 00:00|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230| 評論: 0|原作者: 曹继军、颜维琦、姚晓丹、陈雪紫|來自: 光明日报

摘要: 7 月 3 日 ,参观者在招生展现场咨询留学事宜。当日,长春举行世界名校招生展, 116 所来自世界 11 个国家的院校参展。 新华社记者 张建摄 在 2011 年高校招生录取关键期 ...

73,参观者在招生展现场咨询留学事宜。当日,长春举行世界名校招生展,116所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院校参展。 新华社记者 张建摄

2011年高校招生录取关键期,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同城名校的招生“口水仗”,就像一个刺耳的音符,让时下各名牌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更显激烈。

虽然在主管部门的干预下,“口水仗”暂告段落,但名校生源争夺战由暗流涌动走向“公开叫板”,却引起人们的深思。

谁动了谁的奶酪

71,复旦大学发出声明:上海西南一理工科高校招办老师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前与复旦所签预录取协议取消,导致部分考生受骗修改志愿。复旦表示,对于相关涉案人员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而对号入座的上海交通大学招办随后予以回应。除否认之外,也表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有教育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因招生引发的争端,揭开的只是多年来国内高校招生竞争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加之对毕业生质量和学校声誉的日渐重视,高校间对优质生源的抢夺愈演愈烈。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介绍,各高校根据事先拿到的考生信息,联系各自争取的对象,竞相开出优厚条件,这种手段早已十分普遍。而在招生咨询中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高校,也很难避免。而且不只是每年7月的生源大战,早在每年3月的自主招生中,各校对优质生源的争抢便已悄然进行,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高考。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组建“北约”、“华约”联盟;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拥有5%招生自主权的近80所高校选拔特长生、保送生,尽其所能地吸引优质生源。

就在国内名校交战正酣之际,香港大学却迎来又一个“大丰收”,一举将11名内地高考头名揽入囊中,给内地高校白热化的“生源大战”添了一把火。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透露,香港大学今年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状元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2名文理头名,湖南2名文理头名,另有来自广东、安徽、云南、西藏等地各1名高考头名。相比去年录取的头名人数增加近一倍。据了解,香港大学今年将为30名内地优秀学生提供每年16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另外为60人提供全部学费或一半学费两个级别的半奖。

一位放弃北大转赴港大的北京女生说,之所以选择香港大学,是“想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

不仅如此,国外高校招生也在冲击。现在,一些成绩优秀又有条件的考生直接选择出国留学。5日,记者探访一家专门办理中学生赴美、英留学的业内知名留学中介公司。工作人员李月华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选择出国留学的中学生比例正成倍增长,年龄也逐年下降。“目前的政策是,13岁以上可以递交留学申请,所以,不少初中生也选择到国外就读。”李月华说,究其原因,国外中学压力较小,进入“常春藤”等知名大学的概率更高,且门槛较低。“国外一些知名中学还会选择和国内中学联办国际部、提供高额奖学金等方式招揽人才。”

在日益国际化、激烈化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港台地区或者国外大学就读。考生人数减少,来自港校、国外大学的重重竞争,优质生源成了稀缺资源。对此,各高校自然感触尤深,为了招到高分考生,“奇招迭出”也就不奇怪了。

我该为啥狂

从状元到高分生,高校在招生环节的争夺可谓日趋白热化。在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中,“状元”吸引力不减,高校许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分考生:自主招生,给予“好苗子”各种加分、承诺高额奖学金等。高校招生指挥棒中难掩“我为高分狂”的倾向。每到高招季节,所有高校无不派出大批人马四处宣传。

但在地方招生中,考生、家长与高校间的信息却存在严重不对称,令高校间招生潜规则有了发挥的空间。现时,大多数公众对高校的具体办学情况并不清楚,而招到高分考生无疑是获得“美誉”的快捷方法。这又形成了一种“分数崇拜”,高校以分数线定好坏、学生亦以分数线论高低。招来好的生源、更多的头名,就代表着好的“招生政绩”。这种“招生政绩观”与高校评价标准单一有着密切关系。

其实,争夺优质生源本无可厚非。高校对优质生源的重视,是教育规律使然,在生源竞争中,考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得到充分实现,在争抢优秀生源中形成的竞争关系,也能督促各高校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断寻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问题在于,不少高校忙于靠录取优惠政策等“抢生源”,却忽视了“修炼内功”。

一位大学校长曾直言,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师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也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老师上完课就走,考试前花一节课划定范围,一门课稀里糊涂就学完了。”学生们描述的现象很有共性。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两岸四地大学学术排名显示,中国内地高校的整体投入高于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的高校,但是人均投入和产出却低于港、澳、台高校。在这张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北京)和台湾大学并列第一,香港大学位居第三,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分列排行榜第1516位。

记者时常听到这样的呼声:招到人才只是开始,人才培养方式才是关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近年来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大学,鲜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有评论认为,这显示出高校的一个通病,即把招生录取与人才培养分离开来。把高分考生招到,却对于他们的培养却缺乏更多方式,这只会在港校、国外高校的竞争下让自己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国内高校间如何进入正当的竞争,又该如何应对来自越来越多的海外名校的高招竞争?我们必须追问。

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关键

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将拥有的院士数、各种头衔学者的数量、吸引状元考生的数量等视为自身实力的代表。而实际上,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国内高校教学质量如果“性价比”不好,考生自然会“用脚投票”,这才是高校竞争的硬道理。

在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看来,学校的品牌说服力,来自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特色办学。这也是他十年办学中最深的体会。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当前高等教育就是要秉持这样的思路,并且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徐明稚认为,教育质量有了保障,社会声誉上去了,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品牌效应自然能够得到体现。在他看来,大学建设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评价大学成功与否,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不是过多注重自己拥有什么。

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英杰忧虑的是,“高校教师被大环境所迫,过多关注对自身的评价,科研目的急功近利,而高校又过于重视排名、名誉,这些都对教学无益。”他说,关键是高校要坚持自己的核心使命――教学和科研。

据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设立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机构。比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早在196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中心(CRLT),这也是美国的第一个教学中心,之后美国的教学中心迅速发展到1000多个。而在我国高校,这样的专业机构仅有寥寥数所。

“大学的竞争模式和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这样判断。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的高等教育系统内。无论是从国家命运还是从大学自身命运来说,中国大学都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时代带来的关于提升国际性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旭东认为,高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长期的过程,现在起码可以做到在招生过程中将学校的学科优劣如实告知公众。他说:“如今对公众大学的判断标准很模糊,主要是因为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透明度不高,大家都说大学好,好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

各个高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如今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科专业准确定位,对已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专业重点宣传。“比如说北大许多全球领先的专业比港大是要好的,如果信息传递及时,覆盖面广,肯定吸引很多高分生源。”杨旭东说。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3年出现报名人数较大幅度下降。有专家指出,这一生源危机固然助推了高校招生竞争的“白热化”,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或许也正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