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聚焦名校『掐尖』:搶生源!爲哪般?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7-8 00:00|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236| 評論: 0|原作者: 曹繼軍、顏維琦、姚曉丹、陳雪紫|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7 月 3 日 ,參觀者在招生展現場諮詢留學事宜。當日,長春舉行世界名校招生展, 116 所來自世界 11 個國家的院校參展。 新華社記者 張建攝 在 2011 年高校招生錄取關鍵期 ...

73,參觀者在招生展現場諮詢留學事宜。當日,長春舉行世界名校招生展,116所來自世界11個國家的院校參展。 新華社記者 張建攝

2011年高校招生錄取關鍵期,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同城名校的招生『口水仗』,就像一個刺耳的音符,讓時下各名牌高校之間的生源大戰更顯激烈。

雖然在主管部門的干預下,『口水仗』暫告段落,但名校生源爭奪戰由暗流涌動走向『公開叫板』,卻引起人們的深思。

誰動了誰的奶酪

71,復旦大學發出聲明:上海西南一理工科高校招辦老師冒充復旦老師致電考生,稱前與復旦所簽預錄取協議取消,導致部分考生受騙修改志願。復旦表示,對於相關涉案人員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而對號入座的上海交通大學招辦隨後予以回應。除否認之外,也表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有教育人士告訴記者,此次因招生引發的爭端,揭開的只是多年來國內高校招生競爭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隨著高考報考人數逐年減少,加之對畢業生質量和學校聲譽的日漸重視,高校間對優質生源的搶奪愈演愈烈。一位高校招生負責人介紹,各高校根據事先拿到的考生信息,聯繫各自爭取的對象,競相開出優厚條件,這種手段早已十分普遍。而在招生諮詢中或明或暗地貶低其他高校,也很難避免。而且不只是每年7月的生源大戰,早在每年3月的自主招生中,各校對優質生源的爭搶便已悄然進行,其『激烈』程度絲毫不遜於高考。

近年來,北大、清華等高校組建『北約』、『華約』聯盟;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擁有5%招生自主權的近80所高校選拔特長生、保送生,盡其所能地吸引優質生源。

就在國內名校交戰正酣之際,香港大學卻迎來又一個『大豐收』,一舉將11名內地高考頭名攬入囊中,給內地高校白熱化的『生源大戰』添了一把火。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透露,香港大學今年已確定錄取內地省級高考狀元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頭名、上海2名文理頭名,湖南2名文理頭名,另有來自廣東、安徽、雲南、西藏等地各1名高考頭名。相比去年錄取的頭名人數增加近一倍。據了解,香港大學今年將爲30名內地優秀學生提供每年16萬港元的全額獎學金,另外爲60人提供全部學費或一半學費兩個級別的半獎。

一位放棄北大轉赴港大的北京女生說,之所以選擇香港大學,是『想嘗試不一樣的教育體制』。

不僅如此,國外高校招生也在衝擊。現在,一些成績優秀又有條件的考生直接選擇出國留學。5日,記者探訪一家專門辦理中學生赴美、英留學的業內知名留學中介公司。工作人員李月華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選擇出國留學的中學生比例正成倍增長,年齡也逐年下降。『目前的政策是,13歲以上可以遞交留學申請,所以,不少初中生也選擇到國外就讀。』李月華說,究其原因,國外中學壓力較小,進入『常春藤』等知名大學的概率更高,且門檻較低。『國外一些知名中學還會選擇和國內中學聯辦國際部、提供高額獎學金等方式招攬人才。』

在日益國際化、激烈化的高等教育競爭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港台地區或者國外大學就讀。考生人數減少,來自港校、國外大學的重重競爭,優質生源成了稀缺資源。對此,各高校自然感觸尤深,爲了招到高分考生,『奇招迭出』也就不奇怪了。

我該爲啥狂

從狀元到高分生,高校在招生環節的爭奪可謂日趨白熱化。在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戰中,『狀元』吸引力不減,高校許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高分考生:自主招生,給予『好苗子』各種加分、承諾高額獎學金等。高校招生指揮棒中難掩『我爲高分狂』的傾向。每到高招季節,所有高校無不派出大批人馬四處宣傳。

但在地方招生中,考生、家長與高校間的信息卻存在嚴重不對稱,令高校間招生潛規則有了發揮的空間。現時,大多數公眾對高校的具體辦學情況並不清楚,而招到高分考生無疑是獲得『美譽』的快捷方法。這又形成了一種『分數崇拜』,高校以分數線定好壞、學生亦以分數線論高低。招來好的生源、更多的頭名,就代表著好的『招生政績』。這種『招生政績觀』與高校評價標準單一有著密切關係。

其實,爭奪優質生源本無可厚非。高校對優質生源的重視,是教育規律使然,在生源競爭中,考生與高校間的雙向選擇得到充分實現,在爭搶優秀生源中形成的競爭關係,也能督促各高校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斷尋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問題在於,不少高校忙於靠錄取優惠政策等『搶生源』,卻忽視了『修煉內功』。

一位大學校長曾直言,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教師的增長速度一直落後於招生規模擴大的速度,一些高校部分課程授課的班級規模越來越大,教學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師也因爲工作量過重而無暇精心指導學生,進而影響了教育教學的質量。『老師上完課就走,考試前花一節課劃定範圍,一門課稀里糊塗就學完了。』學生們描述的現象很有共性。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兩岸四地大學學術排名顯示,中國內地高校的整體投入高於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的高校,但是人均投入和產出卻低於港、澳、台高校。在這張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北京)和台灣大學並列第一,香港大學位居第三,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分列排行榜第1516位。

記者時常聽到這樣的呼聲:招到人才只是開始,人才培養方式才是關鍵。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近年來實行自主招生改革的大學,鮮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根本性改革的。』有評論認爲,這顯示出高校的一個通病,即把招生錄取與人才培養分離開來。把高分考生招到,卻對於他們的培養卻缺乏更多方式,這只會在港校、國外高校的競爭下讓自己的壓力進一步增加。國內高校間如何進入正當的競爭,又該如何應對來自越來越多的海外名校的高招競爭?我們必須追問。

提高教學質量才是關鍵

在激烈的招生競爭中,我們發現,不少高校將擁有的院士數、各種頭銜學者的數量、吸引狀元考生的數量等視爲自身實力的代表。而實際上,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國內高校教學質量如果『性價比』不好,考生自然會『用腳投票』,這才是高校競爭的硬道理。

在東華大學校長徐明稚看來,學校的品牌說服力,來自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說到底就是要以學生爲中心,堅持特色辦學。這也是他十年辦學中最深的體會。

『一切以學生爲中心,當前高等教育就是要秉持這樣的思路,並且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細微之處。』徐明稚認爲,教育質量有了保障,社會聲譽上去了,生源也就隨之而來,品牌效應自然能夠得到體現。在他看來,大學建設有其內在的自身規律,評價大學成功與否,應該更多地著眼於爲社會做了什麼,而不是過多注重自己擁有什麼。

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王英傑憂慮的是,『高校教師被大環境所迫,過多關注對自身的評價,科研目的急功近利,而高校又過於重視排名、名譽,這些都對教學無益。』他說,關鍵是高校要堅持自己的核心使命――教學和科研。

據了解,目前幾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都設立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專業機構。比如美國密西根大學早在196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學中心(CRLT),這也是美國的第一個教學中心,之後美國的教學中心迅速發展到1000多個。而在我國高校,這樣的專業機構僅有寥寥數所。

『大學的競爭模式和競爭對手發生了巨大改變,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時代已經來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這樣判斷。他認爲,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將視野和思維封閉在本國範圍的高等教育系統內。無論是從國家命運還是從大學自身命運來說,中國大學都必須積極應對新的時代帶來的關於提升國際性的挑戰。

中國傳媒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旭東認爲,高招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長期的過程,現在起碼可以做到在招生過程中將學校的學科優劣如實告知公眾。他說:『如今對公眾大學的判斷標準很模糊,主要是因爲各高校的學科專業透明度不高,大家都說大學好,好在什麼地方卻不知道。』

各個高校其實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在如今高校普遍存在辦學定位模糊、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更應該對學科專業準確定位,對已有特色、有優勢的學科專業重點宣傳。『比如說北大許多全球領先的專業比港大是要好的,如果信息傳遞及時,覆蓋面廣,肯定吸引很多高分生源。』楊旭東說。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約爲933萬人,這是自2008年以來第3年出現報名人數較大幅度下降。有專家指出,這一生源危機固然助推了高校招生競爭的『白熱化』,但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或許也正是轉變發展模式,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建設的良好機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