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徐苹芳 81歲的中國著名考古學 帶着在病床上仍掛念的『未完論文』走了;在喜歡他的人『不願相信』的錯愕中走了;在追悼會上眾人的悲泣和嘆息聲中走了。 『 一篇未寫完的論文 北京東四九條,一條古樸狹長的胡同,一座灰磚圍牆的小四合院,在這裏,徐苹芳生活了50餘年。 院落依舊,先生卻不在了。滿頭銀絲的 入院後,徐苹芳精神稍有好轉,惦記的仍是應邀撰寫的論文。這篇論文終未寫完。入院不久,徐苹芳陷入昏迷,再未醒來。 一個『大寫』的人 在朱鴻林的眼中,徐苹芳對學術要求認真、嚴格,實事求是,眼光長遠而廣闊。『 1986年,徐苹芳受魯斯基金之邀,到訪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美術考古系。『這代表了當時美國的中國學學術界對 在『赴京總到 一本非核心期刊 也許讓徐苹芳放不下的,還有一本『非核心期刊』――【燕京學報】。該學報是燕京大學於1927年創辦的,1951年停刊,上世紀90年代復刊。幾年後,由徐苹芳具體主持。 『一定要維持原來【燕京學報】的學風和宗旨,就是以文史哲(純學術)為主。文章中要有乾貨,實實在在地說話,言必有據。』這是徐苹芳的編輯思路。作為該學報的作者之一,朱鴻林表示,從已刊內容看,不少文章是原創性很高的研究論著,有長期的參考價值,而且兩岸三地很多名學者是其作者。 『【燕京學報】能維持多久,我不知道,人家那邊不給錢了,學報就辦不下去了;我們需要的文章作者找不到了,刊物也可能難以為繼。但我覺得,在當前學風浮躁的情況下,【燕京學報】的存在也許還有它的意義,雖然在評定職稱時,在【燕京學報】上發表文章並不算數。』徐苹芳2005年接受媒體人陳遠採訪時,談到【燕京學報】時這樣說。 言猶在耳,【燕京學報】的命運卻是未知。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