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徐苹芳:傳統學術精神的捍衛者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7-6 00:00|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421| 評論: 0|原作者: 趙曉霞|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 考古學家徐苹芳    81 歲的中國著名考古學 家徐苹芳 先生走了。   帶著在病床上仍掛念的『未完論文』走了;在喜歡他的人『不願相信』的錯愕中走了;在追悼會上眾人的悲泣 ...

考古學家徐苹芳

  81歲的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苹芳先生走了。

  帶著在病床上仍掛念的『未完論文』走了;在喜歡他的人『不願相信』的錯愕中走了;在追悼會上眾人的悲泣和嘆息聲中走了。

  『先生胸懷坦蕩,爲人和藹可親,言而有信,樂於鼓勵和幫助後輩。』與徐苹芳有著20多年相交之誼的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主任朱鴻林教授在得知先生逝世的消息後說:『太壞的信息!』

一篇未寫完的論文

  北京東四九條,一條古樸狹長的胡同,一座灰磚圍牆的小四合院,在這裡,徐苹芳生活了50餘年。

  院落依舊,先生卻不在了。滿頭銀絲的太太說:『從516緊急入院搶救,到522走,還不到一周。』太太本想等老伴控制好病情,再接回家調理,沒想到『走得這麼急』。其實,徐苹芳患鼻咽癌已有多年,只是不爲人知。『他不願說,還照老樣子工作。但人年紀大了,消耗得多,就補不回來了。』

  入院後,徐苹芳精神稍有好轉,惦記的仍是應邀撰寫的論文。這篇論文終未寫完。入院不久,徐苹芳陷入昏迷,再未醒來。

一個『大寫』的人

  在朱鴻林的眼中,徐苹芳對學術要求認真、嚴格,實事求是,眼光長遠而廣闊。『先生做學問,能看到考古、文獻與歷史、人文的內在聯繫,不受領域的阻隔。』

  1986年,徐苹芳受魯斯基金之邀,到訪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美術考古系。『這代表了當時美國的中國學學術界對於徐先生在中國考古學(尤其是元代考古)領域上的學術成就的高度認可。』徐苹芳主持過北京元大都、金中都,杭州南宋臨安城和揚州唐宋城的考古勘察發掘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末組織『文明起源課題組』,所闡述中國文明獨特性及對世界文化貢獻的觀點產生了廣泛學術影響;他還爲舊城保護奔走呼籲……

  在『赴京總到先生家裡坐坐』的記者錢漢東看來,徐苹芳是有學術高度的文化人。『執著而堅毅,不肯講違心話,但顧全大局,守著自己的學術尊嚴,是一個大寫的人。』

一本非核心期刊

  也許讓徐苹芳放不下的,還有一本『非核心期刊』――【燕京學報】。該學報是燕京大學於1927年創辦的,1951年停刊,上世紀90年代復刊。幾年後,由徐苹芳具體主持。

  『一定要維持原來【燕京學報】的學風和宗旨,就是以文史哲(純學術)爲主。文章中要有乾貨,實實在在地說話,言必有據。』這是徐苹芳的編輯思路。作爲該學報的作者之一,朱鴻林表示,從已刊內容看,不少文章是原創性很高的研究論著,有長期的參考價值,而且兩岸三地很多名學者是其作者。

  『【燕京學報】能維持多久,我不知道,人家那邊不給錢了,學報就辦不下去了;我們需要的文章作者找不到了,刊物也可能難以爲繼。但我覺得,在當前學風浮躁的情況下,【燕京學報】的存在也許還有它的意義,雖然在評定職稱時,在【燕京學報】上發表文章並不算數。』徐苹芳2005年接受媒體人陳遠採訪時,談到【燕京學報】時這樣說。

  言猶在耳,【燕京學報】的命運卻是未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