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細雨,讓在北海公園舉行的首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家沙龍有了一種意境。但話題並不纏綿,甚至沉重。 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變得躁動不安?眼裡只有那些所謂的數字――升學率、就業率、論文發表數量、科研項目資金、排名次序…… 是從什麼時候起,教育變成『群起而攻之』的靶子,什麼人都可以說上幾句,出出自己的憤氣,而並未想到自己的話語是否有悖教育? 是從什麼時候起,教育工作者開始想掙脫這些羈絆,難道這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追問公理的年代?真正細想教育是怎麼一回事,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又是什麼?哪些習以爲常的觀念中又含著怎樣的誤解? 起跑線 人生不是短跑。即便起跑跑得很快,但可能是一個趔趄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 在浙江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緒培看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兩種表現,一是過度學習,一是超前學習。 他說,『人生是長跑,不是短跑。即便起跑跑得很快,但你跨出的一步可能就是個趔趄。』 從入校起,孩子們就感到學習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每每高考過後,就是他們的『幸福時刻』,撕書、拋書,那些鏡頭印在人們心中的不知是悲楚還是無奈。 『也許,我們壓根都不想給他一個幸福的童年,這可能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感嘆,很多家長、老師、長輩都是這麼教育孩子的:『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其實,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現在卻被攪亂了。我們把孩子囚禁了,在學校里,他不能自由地跑跳;在家裡,他不能隨意地玩耍。大人們恨不得把他們的時間都填得滿滿的。無疑,這是一種剝奪――剝奪幸福、愉悅、成長的感覺。 那他還是孩子嗎?將來一定能幸福嗎?『成人對兒童的自身關注不夠,童年的秘密遠沒有發現。』朱永新認爲,童年的經歷在人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兒童意味著什麼,我們還不清楚。 會不會有這樣的念頭:老師已不再是老師,而成爲訓練師。在題海戰術里,孩子們都跟著題走,甚至形成條件反射――看到題目就會做,一做就對。 『沒有一個知識結構、方法論,反倒把高層次思維轉向低層次訓練。最終來講,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張緒培說,『長此以往,沒成才,就夭折了。』 競爭 教育,讓人成爲人。各國對教育理念更強調的是溝通、合作 『不鼓勵競爭,沒有班幹部,不設三好生,甚至體育運動會都不評名次。任何形式的競爭都不提倡,超出我的想像。』一次對話讓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東平對日本的教育吃驚不小。 國內教育,單一個『小升初』早把人折磨得夠嗆。有人形容這也不過就是人生競爭的一次試水,『慘烈』還在後邊。 這可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要麼在點招大軍里成爲牛孩,脫穎而出;要麼在眾多學生中,首先要成爲那30%里的『三好學生』;之後,你還得有各種各樣的評價,再達到『推優標準』;最後,你才獲取一個『推優』名額。最終的結果,你可能推上,也可能輪空。決定命運的是計算機。 『95分與90分差別很大嗎?我們爲何要分得那麼清清楚楚,讓學生們在壓力下不斷競爭?』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不解。 『學生們都異化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 你上去了,我就下來。使壞,扭曲,真善美變成反面,教育卻導致反教育。 誰更接近真理?『教育,讓人成爲人,成爲真正的人。』楊東平說,各國對教育理念都是強調溝通、合作、團隊,需要的絕對不是競爭的東西。老教育家呂型偉有一句話有道理:發展是硬道理,但是也要講道理。 『倒是競爭、排名、考試成爲了兒童生活的重心,這就是我們簡單的兒童哲學。』朱永新說。 『其實,我們應當反思、檢討中國教育哲學,我們的教育哲學究竟是什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周作宇認爲,改來改去,要改的是兩樣:一是秩序,一是慣性。我們要清楚調整背後支撐的東西是什麼?慣性就是最後要觸及的。 如果缺少對教育哲學意義上的追問,缺少了理性精神引導,我們也許只能在偏執、盲從中徘徊,常常是研究白研究、指揮瞎指揮。 『我們太急躁了,真的忘記了,教育在於發現、引導,是等待。』李希貴表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