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施行、迎接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由文化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冊府琳琅,根脈相承――中華典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於 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古代典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該館主要展示了古代典籍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載,如有關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戲劇的文獻展示,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的表演;第二部分為文津雕版博物館。該館主要以分類與編年方式梳理了中國古代書籍雕版的脈絡;第三部分為圖說中華百工技藝長廊。主要選取了【天工開物】、【耕織圖】、【古今圖書集成】和【武英殿聚珍版式】等珍貴圖版,通過展板圖說方式展示了中國古代傳統技藝。 展覽主要展示了近二百種記載着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珍貴歷史文獻,以珍貴歷史文獻、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實物和『活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十大類中的三十三個項目,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尚屬首次。 其中展出的古籍珍品有僅存的敦煌舞譜、最早的印刷品【金剛經】、世界上第一部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還有本草學集大成的【本草綱目】、建築學史上的名作【營造法式】、宋拓【絳帖】等珍貴碑帖傳拓作品、【壽養叢書】養生書籍,以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木板水印的作品和不同時期紙張形態的文獻、早期文房用具記載、戲曲民俗文獻等等。 展覽期間邀請了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現場技藝演示,例如楊柳青的木版年畫、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揚州廣陵書社的雕版印刷、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等,加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10項;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明傳承主題講座、沙龍和展演共7場,其中包括【臨瓊聽琴――古琴名家名曲賞析會】、【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西傳】、【春色如許――崑曲的美麗與憂傷】、【圖畫怎麼變成了文字――中國西南瀕危文字文化解讀】、【宮廷文房清供】和【黃帝內經講讀會】。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生動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精湛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大家能夠從多角度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展覽,對於增強全社會對古代典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挖掘文獻典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可以溯文化之根源,探百藝之流脈,復遺產之本貌,明今後之發展。 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家總書庫和文化傳播、社會教育基地,其豐富的歷代文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本次展覽的舉辦,旨在通過展覽等形式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社會各界能夠更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華珍貴典籍,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珍貴典籍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共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