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房四寶的承襲與發展:不是墨裏雲煙而是硯中堅淨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5-31 00:00| 發佈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307| 評論: 0|原作者: 殷燕召|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製圖:袁昕 5 月的北京已有夏天的味道,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第 27 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更是熱火朝天。在短短 4 天時間裏, 200 多家文房四寶生產企業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 ...

製圖:袁昕

5月的北京已有夏天的味道,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第27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更是熱火朝天。在短短4天時間裏,200多家文房四寶生產企業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消費者。

因為孩子學書法,北京的朱先生特意到這裏來買宣紙。『孩子的書法老師說了,練毛筆字必須用宣紙。』他說。但是,前來參會的溫州曙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經理李黎光,卻在勸說人們習書作畫不妨『放棄』宣紙。

李黎光介紹,今天所說的宣紙,其實是明代宣德年間才興起的一種用青檀樹皮和稻草(所謂『棉料』)相摻製成的紙,用這種紙的傳世書畫作品,最早見於明代的沈周。在此之前,中國書畫的正統用紙都是純樹皮紙。古人植桑養蠶,因此用桑樹皮製成的紙又稱『繭紙』,在出土文物中,唐代文書就有用桑皮紙的。用楮樹皮製的紙在唐宋都很流行,【蘭亭序】的傳世摹本就用的是楮皮紙。藤樹皮製的紙在唐代已被列為『紙之妙者』,唐人李肇【翰林志】記載,當時皇帝的詔書只用白藤紙。

李黎光認為,經過吳昌碩、齊白石這樣的藝術大家,用宣紙創作書畫的特性被挖掘將盡,無論是繼承明代以前的古法,還是當代藝術創新,都應該改變目前中國書畫創作『千人一紙』的局面。畫家李可染說:『無好紙絕無好畫』,在純樹皮紙製造工藝發掘傳承的背後,正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毛筆的製造上。收藏家李緒傑多年來一直收藏碑帖拓片與文房用具。他見過最細的筆,筆頭只有三根鼠須,『我都不知道這樣的毛筆怎麼用。』他說。不久前,李緒傑收藏了一幅【燕台走馬圖】,圖中所繪一段十幾厘米的橋上,行人穿梭,不但神態各異,連坐騎『是驢是馬』都清晰可辨。『畫出這樣的效果,恐怕就需要很細的毛筆了。』李緒傑介紹,儘管現在毛筆的產量很大,但種類反而不如以前多,不僅鼠須這類筆沒有,就是筆桿上的刻字也遜色不少。體現優雅細膩文化情感的文房用品,變得粗疏了。

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廠曾經生產過一版『鐵齋翁書畫寶墨』,因為質量好而熱銷,曾有一段時間,市場上各個制墨廠家都生產類似的『鐵齋翁墨』。現在,幾家大制墨廠生產的墨雖然版式有所不同,但樣式依舊不多。據安徽屯溪胡開文墨廠介紹,製作一塊墨的刻板,需要四五千元,因為價格貴,幾乎沒有私人定製。光緒十二年(1886),清朝官員吳大曾勘定中俄邊界,並在邊界建立銅柱以作標誌。隨着時代的變遷,銅柱早已亡佚,所幸吳大曾按照銅柱的樣式,用墨作成模型,流傳至今。一笏墨本身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可以佐證歷史文獻。

北京琉璃廠東街樂海軒內的文心研齋,是一家銷售端硯的店鋪。『那種雕了山水花紋的大硯台,賣得很少,一般真正寫字用硯台的人,都用這種沒有雕過的籽石或平板硯。』店主這樣介紹。店內櫥窗中擺設的雕刻繁複的各式硯台,工藝品的味道很濃,的確不太實用。以文房四寶為代表的傳統文房用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所體現的,應該是中國味道的審美取向和情趣。

為了更好地傳承文房四寶的製作技藝,2009年,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評出了首屆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2010年,『中國毛筆之都』浙江省湖州市、『中國宣紙之鄉』安徽省涇縣等地,又被評為中國文房四寶特色區域。

在今天這樣的網絡資訊時代,各種現代化的文具尚且面臨淘汰,更古老的文房四寶,使用的人更少,製作技藝傳承面臨困境。日本學者宇野雪村在談到中國書法歷史時認為,五代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活字印刷,手寫文字失去實際效用,成為文人抒發情感的手段。這是書寫成為近代藝術而獲得新生的主要原因,書法從此得到飛躍的發展。今天,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更加發達,各種藝術創作受到的束縛更少,只要真正依託於文化本來的面目,,不是墨裏雲煙,而是硯中堅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