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這是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傳播中國學術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舉措。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宗旨就是立足於學術層面,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優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2010年有13項研究成果獲得了這類項目的資助,包括【中國經濟轉型30年】、【中國走向法治30年】、【中國社會變遷30年】和【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等。可以看出,這些研究成果是有關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學術成果,有助於海外學者和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深刻變化。 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優秀學術成果『走出去』有着許許多多的有利因素。 首先,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認識和了解中國發展變化的願望越來越迫切。這不僅需要有普及性的宣傳介紹中國的讀物,而且也需要深入研究中國發展變化的優秀學術成果。從我們接觸到的國外讀者和國外出版社來說,他們對有關中國主題的圖書有很強烈的需求,希望我們把優秀的圖書版權輸出給他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關注成果的學術性和人文價值,重點資助研究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發展經驗的優秀成果,研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各個領域並有助於國外了解中國發展變化、了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優秀成果,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具有文化積累和傳播價值並有助於國外了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優秀成果。這些內容正是海外讀者所需要的。 其次,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企業的高度自覺,是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不竭動力。目前我國一些部門高度關注中國文化『走出去』事業,設立了許多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項目,例如國務院新聞辦實施的『中國圖書海外推廣計劃』,對中國文化『走出去』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在世界各地建立並蓬勃發展的孔子學院,成為海外學習漢語、介紹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社會的窗口;我國一批出版企業和學術研究者強烈的把中國文化和中國圖書推向世界的責任感、使命感,促成了整個社會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和中國圖書『走出去』的強大合力。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設立,既抓住了這種戰略機遇,又推動了『走出去』戰略本身的實施。 做好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成果『走出去』工作,還有不少困難需要克服,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開展,這也是做好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工作需要注意的。 一是要進一步優化中國文化和中國圖書『走出去』的地域結構,力爭有更多的圖書進入歐美主流發行傳播渠道。要通過譯介我國優秀學術著作,深入說明中國實際情況,破解國外對中國的模糊認識乃至妖魔化認識,反駁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成果海外出版,將對消除關於中國的誤解、樹立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是在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的發展變化時要具有對中國文化的充分自信。長期以來我們向西方學習和借鑑的東西很多,西方向我們直接學習和借鑑的東西較少,似乎我們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東西。其實不然,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很好地展示了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的魅力更是不可低估。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在這方面要樹立對外展示中國文化的良好品牌。 三是要努力提高『走出去』著作的翻譯水平,克服翻譯質量不高的瓶頸問題。當前中國文化和中國圖書『走出去』面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翻譯水平不高,一些譯作外國人讀來感到很蹩腳、不好懂。翻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創造的過程,特別是中國文化精品和學術精品,更要組織好翻譯工作,真正達到『信、達、雅』的程度。這就需要專家學者、翻譯家、出版社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完成。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應在這方面作出表率,達到較高的翻譯水平。 四是要大力培養一批職業化的版權經理人,有力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要利用好國內國外著名出版社的優勢,發揮好出版家們的作用。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評審嚴格,立項要求明確,資助力度大,對於把我國優秀學術成果推向世界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我相信,經過若干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必將實現一批優秀的中國原創學術著作在海外翻譯出版,必將推動一批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走向世界學術交流的前沿,必將搭建一個中外學者交流對話的嶄新學術平台。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