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崖天書所在崖壁。
▲ 紅崖天書複製品。按仡佬文解讀後,其文字內容是(從右至左):多思淳禱,夷安驚盛,長編為鑄,雷絕削冤,巨鈿方圓。鶴由湛、磊、炎、蒴、蒼、丘、昕、虞。均為本報記者 程偉光攝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的紅崖古蹟,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斷橋鄉龍爪村東南的曬甲山西側岩壁上。自明代以來,一直被視為『神秘天書』,數百年間,不斷有學者對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破譯熱潮,形成了貴州獨具魅力的『紅崖文化』現象。 關於『紅崖天書』的文獻記載 『紅崖天書』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斷橋鄉龍爪村東南的曬甲山西側岩壁上,在一塊長約 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在【貴州圖經新志】中記載:『紅岩山,在永寧州西北八十裏。近山間居民,間聞洞中有銅鼓聲,或岩上紅光如火,則是年必有瘴癘。世傳以為諸葛武侯駐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貴州普安州(今盤縣)詩人邵元善認為,這是『諸葛亮與夷人詛盟的圖譜』。他在【詠紅岩】詩中寫道:『紅岩削立一千丈,刻劃盤迴非一丈。參差時作鼎鐘形,騰躑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即紅崖所謂『天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與當地少數民族結下的詛咒盟誓的石碑。於是,也有了貴州巡撫郭子章在明萬曆年間撰寫的【黔記】中關於『永寧有諸葛碑』的文字記載。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永寧州團首羅光堂想要拓印一大批紅崖天書,送給頂頭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塗凸字面,使字變成陽文進行拓印,之後又命令工匠用錘鑽將桐油石灰剷平,讓人參照還殘留的某些筆畫,隨意亂刻上一些似文似圖的字,使紅崖天書的本來面目被徹底破壞。此後,許許多多的官員和文人便依照着自己的想法和猜測,模擬出了各種各樣的紅崖天書。但是,自明朝弘治初年起,500年多來參與破解研究的人很多,卻都存在諸多破綻或難以讓人信服的地方,真正具有說服力,並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卻始終沒有出現。 仡佬古文字的發現 從2004年起,為組織編寫好全國政協交辦的【仡佬族百年實錄】一書,遵義市政協組織和委託貴州省仡佬學會的部分同志參加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同時,對雲南省的麻栗坡縣、西疇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等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進行了大量調查和考察工作。2008年8月,貴州省仡佬學會的專家學者終於在黔北仡佬族民間發現了一部用漢字和仡佬古文字符號對應記述仡佬族歷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錄】。 【九天大濮史錄】全書共511頁,線裝4冊合訂,內容主要記載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國、興衰經過及南宋以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對仡佬先民的評說。文獻中還對仡佬先民發現酒、茶、硃砂、水銀的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包括、夜郎國建立的背景、經歷的時限、大致範圍等,是較為難得的歷史資料。 在本報 根據專家的建議,貴州省仡佬學會又多次赴仡佬族聚居區調查走訪,相繼在民間發現並徵集到另一部手抄仡佬文獻古籍【濮祖經】和全部由仡佬文書寫的【九天大濮史錄】,通過對【濮祖經】的認真翻譯、比對,得知這部古籍約2萬字,共211頁,重點記述了仡佬先民中各先賢的豐功偉績和卓越貢獻,其他內容與【九天大濮史錄】相互對應,只是重點以記述人物為主。仡佬古籍在民間的出現,為研究仡佬族歷史提供了大量線索和珍貴信息。 『紅崖天書』與仡佬文字對照 據【九天大濮史錄】記載,宋朝的宋真宗與遼國簽訂繳納歲幣的『澶淵之盟』,為掩人耳目,宋真宗便授意宰相王欽若假稱天意,以百字仡文詐仙人書,掛於承天門,被剛烈忠直的張詠識破而『知假告主』,說這是仡佬文不是天書,宋真宗笑曰:『仡佬,九天之子,天書如仡文,仡文如天書,何來假?』 據各類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西南地區卜人勢力範圍極廣,號稱『百濮』,他們劈草開荒,強悍忠義,倡和合,興巫道,固立天下,加之最早經營硃砂、水銀、酒、茶、銅、鐵、焰火等,民富國強,被人們呼之為『天之子,人中精』,作為其後裔的仡佬族,民間也一直有『天書』的傳說,因此,傳說中的『天書』實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根據『紅崖天書』所處的地域位置看,安順自古就有『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之稱,按【九天大濮史錄】記載,屬古夜郎國21府之一的柯王府。石刻上所刻的文字符號在【九天大濮史錄】中均能找到對應的仡佬字符,且字符相似程度驚人,也與【濮祖經】記述的『竹王沒於,周貞定王,當王一年,寒冷冬天,距離九天,十日路程,名柯之地,夜郎王府,葬於削岩,山絕遠處』歷史事件完全吻合,這是解讀『紅岩碑』的關鍵和核心所在(在貴州地下文物、民間工藝中,此類文字還有大量傳承)。 根據『紅崖天書』記載的內容看,結合仡佬古文獻資料的記載,專家推斷:『紅崖碑』的形成應為夜郎國初期竹王的子女所為,書寫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68年(即周貞定王元年)夜郎國首任國王李竹王離世之時,距今約2500年時間。其文字內容是(從右至左):多思淳禱,夷安驚盛,長編為鑄,雷絕削冤,巨鈿方圓。鶴由湛、磊、炎、蒴、蒼、丘、昕、虞。共30字。大意為:常常思念,真誠禱告;在平安祥和的夷人境內,發生了驚天震地的大事,一位用巨著長編都難以訴盡其功績的大人物離我遠去,其魂魄寄藏在一個雷絕削頂、無人能及的地方,他的無限榮光,將永遠照耀四面八方,神靈的仙鶴將帶去他的子女――湛、磊、炎、蒴(夜郎竹王之子)和蒼、丘、昕、虞(夜郎竹王之女)深深的緬懷之情。也就是說,『紅崖天書』很可能是居夜郎國柯王府的竹王子女祭祀夜郎竹王亡靈的一塊碑文。 天書與『古夜郎國』 據仡佬古文獻資料記載,竹王姓李名竹,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太陽當頂時,生於離九天母石三日路合溪李姓家人河中竹上,竹王執政42年,周貞定王元年死於王府,葬於削岩山。竹王時,夜郎國轄21府,竹王每府一妻,共有子女41人,其中子19人,女22人。 按【九天大濮史錄】記載,夜郎國疆域漫漭,竹王常往返於各府,戰國初期周貞定王元年的一個冬天,竹王在巡遊中,死於夜郎國的柯王府(今安順市鎮寧和關嶺自治縣一帶),由於夜郎地域遼闊,加之天寒地凍,路途遙遠,要告之各府和竹王的所有子女非常困難,便葬在柯王府轄地的一個絕削岩處的地方,由其柯王府所在地的八個子女共同立碑祭祀,盟告族人。 根據學者的考證,夜郎國始稱耶朗國,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建立,秦始皇時改耶朗為夜郎,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被漢王朝所滅,共經歷18王、485年。 有專家指出,仡佬族是西南地區最為古老的世居民族,自古就有『地盤業主、古老前人』之稱,仡佬先民作為西南最大帝國――夜郎國的王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用自己的特產――硃砂、水銀結盟於中原王朝,去展示自己的勤勞聰慧,並以『和訓七規』(『和訓』指『和合』二字;『七規』指『仁、義、禮、忠、孝、敬、讓』)安邦立國,歷經春秋戰國血與火的洗劫,偏安於西南近500年。他們以當地的硃砂、水銀、酒、茶、鹽、銅、鐵等交朋遠遊,自然也成就了西南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諸多神奇傳說,當然也留下了頗受爭議的『夜郎自大』的千古話柄。 嘗試用仡佬文對神秘的『紅崖碑』進行比對識讀,可以讓我們對千古謎團的『紅崖天書』的形成背景、碑文內容和文字符號有更多的認識。那麼,『紅崖天書』為何會在黔中腹地出現?為何要書寫於絕壁山巔?為何以紅色為原料?為何使用這種神奇的『怪異文字符號』?諸多疑點似都可以從這條路徑出發一一化解。採訪結束時,一位學者特意強調說,嘗試用仡佬文字解讀『紅崖天書』,可以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夜郎歷史、尋找夜郎王墓、進而掀開神秘夜郎王國的面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據。 連結 在曬甲山附近的斷橋鄉龍爪村至今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紅岩對白岩,金銀十八抬,誰人識得破,雷打岩去抬秤來。』這首民謠暗含的意思是這樣的:曬甲山的紅岩對面有一堵白岩,紅岩裏面藏着十八抬金銀,而對面的白岩裏則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誰能夠識破這『紅崖天書』,那紅岩(即『天書』的背後)就會自動地洞開,就可以去對面的白岩裏取出那把足夠稱量紅岩裏那十八抬金銀的大秤來。這個民謠雖然有些玄虛,可它卻似乎又暗含着某種頗有意味的東西。如真是民間傳說的『藏寶圖』,是誰人所藏?為何將寶圖刻之山巔?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誰能真正地識破『天書』,當然,作為長期經營硃砂、水銀、酒、茶、換市的夜郎王國,開通了自己的河道,交往於中原各地,可謂『富甲一方』,碑文又是用當時十分珍貴的硃砂書寫,作為夜郎國第一王之墓,陪葬之物自然不少,故留下『紅岩對白岩,金銀十八抬』之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