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鑄就中國人文化品格的源泉與動力。我們在傳播古代文學時,應懷有敬畏之心,切忌過度解構和歪曲。』在日前召開的一次古代文學研討會上,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羅瑩表示。 羅瑩說,當前古代文學的傳播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各個層次的學校教育,二是書籍文本的傳播,三是對各種古代文學作品的改編或再創造。這些傳播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古代文學。 羅瑩同時指出,眼下的古代文學傳播有兩種現象必須引起人們注意:一是過度詮釋,二是全盤否定。就前一種現象來說,由於古代文學是以古漢語爲媒質的,因此必須進行詮釋後才能爲普通人所接受,這本無可厚非。然而,有些人往往用自身的理解甚至爲了迎合某些人的需求,不尊重原典,肆意改造甚至歪曲古代文學,這可以說是對古代文學的過度詮釋,也可稱爲解構。這種詮釋使古代文學變味、變形,傳給人們的根本不是傳統的中華文化,而是解構後重新組合的雜糅貨色,帶給人們的是被誤讀的歷史,被歪曲的真實。就後一種現象來看,古代文學是精華與糟粕俱存的,我們不能因爲它的部分糟粕就全部否定它――事實上也否定不了,只要你是中國人,只要你生活在中國的大地上,受漢語文化教育,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都無法和中國古代文學完全斷絕聯繫。 羅瑩表示,上述兩種現象源於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古代文學甚至古代文化缺少敬畏之心。而心懷敬畏之心、寬容之心,在尊重古代文學的基礎上傳承古代文學,恰恰是我們傳播古代文學應秉持的態度。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